在杨凌农高会榆林展示区的展台上,靖边沙棘油胶囊、沙棘原浆陈列整齐;清涧“枣悦”复合果汁饮品色泽清亮,榆林农投的联名月饼包装精致。这些从红枣、沙棘等初级农产品升级而来的深加工产品,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可观的附加值提升,成为榆林以科技创新驱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鲜活注脚。

在众多展台中,来自靖边的佑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的沙棘产品成为亮点。该企业依托靖边当地丰富的野生沙棘资源,构建起从原料采收、清洁压榨到无菌灌装的全链条生产体系,让这株耐旱植物成为生态富民的纽带。通过订单收购模式,企业让周边农户在沙棘采收季实现家门口就业,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们的产品主要有沙棘原浆、沙棘油、沙棘饮料等,以当地纯天然绿色的小果沙棘加工而成。通过先进的加工工艺,可大大增加沙棘的利用价值和附加值。”靖边佑康沙棘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洁说。
“我们的‘枣悦’红枣系列饮料,原料采购自榆林当地大枣,采取发酵深加工技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榆林合力北国枣业公司展位负责人高永强向参展游客详细介绍。展台上摆放的试饮杯前很快排起小队,众多游客驻足品尝,不少人在喝完后又仔细查看,询问购买渠道。
该产品采用预煮、酶解等十五道工序的先进工艺提取原汁,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物质,成为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官方指定饮品。

红枣产业的蜕变背后,是政策与科技的双重发力。榆林市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红枣产业,在政策激励下,该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从基础食品到精深加工,再到生物科技延伸,研发出红枣干制品、饮品等十大系列50多个产品,将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
“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元模式,累计收购红枣3000余吨,投入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目前产品销往全国市场和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直接带动就业300人,产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次。”榆林合力北国枣业公司展位负责人高永强向记者介绍。
榆林农投展区内,联名月饼样品吸引了众多参展商驻足。拥有“中华国饼”称号的付翔炉馍,是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在2000年就曾斩获杨凌农高会“后稷金像奖”。双方联合推出的杂粮月饼,选用农投订单种植的优质荞麦、小米等原料,将“陕北剪纸”“榆林秧歌”等非遗元素融入产品包装,成为“非遗+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此次我们甄选了12个县区的优质农产品,特别推荐联名月饼,还有子洲黄芪以及定边的苦荞茶。”榆林农投品牌营销负责人许越一边向参观者介绍展品,一边分享参展初衷,“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参展,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打开销售渠道。接下来我们还将带领各个优秀企业,走到更远的地方,把我们的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从田间到展台,从初级原料到高端商品,榆林农特产品的增值之路,正是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榆林市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全力打造苹果、蔬菜、肉羊、马铃薯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通过建设国家级苹果、肉羊、杂粮产业集群,榆林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养殖环节向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以来,榆林市每年设立12亿元南部产业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品牌打造和南部全域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记者 陈静仁 李杰 刘浩波 王重阳)
来源:榆林发布客户端
转发0评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