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乡里现在种有猕猴桃近千亩,产量15万斤,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万”,浙江龙泉城北乡干部雷斌向记者介绍道。城北乡是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议遗址、上田战斗遗址所在地,近些年当地将绿色产业和红色旅游结合,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龙泉是革命老区。1935年,粟裕、刘英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龙泉是根据地中心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龙泉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革命先辈领导下,当地人民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
粟裕、刘英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创建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抓“三服务”举措,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将红色教育与基层建设相结合,打造“基层铁军”;大力发展“红+绿”经济,建设富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53亿元,增长8.2%,连续三年被列入全省26县发展实绩考核二类县第一档次。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9元,增长10.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99元,增长9.5%,在丽水各县市排名第一,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当好企业“店小二” 经济发展稳中升
“企业最近生产怎么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近日,龙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连浩松带着工作人员来到国镜药业进行走访。他们参观了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规划等工作。
多年来,龙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吸引“金凤凰”落户,促进绿色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国镜药业就是最好例子之一。该企业以生产大输液系列产品为主,对原水的要求非常高。因当地水好、空气好、杂质少,最终选择在此落户。2018年,国镜药业实现工业产值3.02亿元,上缴税费5075万元,每年仅水处理一项就可为企业节约137万元。
企业服务中心为新招商项目民丰纸箱厂办理民间投资备案。
有了“金凤凰”,如何服务好?龙泉当地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推进服务企业力度。“没想到能这么快投产,真是太感谢了”,亿奇木业董事长王志伟握着龙泉开发区建设科工作人员项奕的手说道。亿奇木业是一家以生产木质摇椅为主的企业,产品全部用于出口,目前,一天能生产1200张摇椅,一年产值预计能达两亿元。回忆起去年年底投产过程,王志伟很激动。
他告诉记者,从确定在开发区建厂到解决用地用水用电直到投产,只花了几个月时间。期间,驻企服务员项奕多次上门服务,帮企业代办事项,解决问题。早投产一天,企业就早一天盈利。开发区“最多跑一次”服务使得亿奇木业一期投产时间比以往提前半年,企业多盈利数千万元。
“企情笔记”是干部职工联系企业的“公开成绩单”。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为了更好服务企业,龙泉经济开发区创设了“企业笔记”制度,为园区内226家企业安排联系干部,要求干部定期联系走访企业,通过撰写“企情笔记”,发现并解决企业难题,把助企服务落到实处。
“这位绘图员业务能力很强,帮了我们大忙,感谢您的推荐!”浙江金中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小平对开发区企业服务科科长洪军说道。原来,洪军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该企业对绘图员需求比较迫切,他及时记在企情笔记上,随后在区人才库为其寻觅,最终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此外,开发区还定期召开企业问计会、“两证”办理座谈会、企业现场办公会等,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最优营商环境。
创新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是龙泉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全市有汽车空调生产企业210余家、产品200余种,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为了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帮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2011年龙泉整合政府部门、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投入4100余万元建设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组装,校准,核检、包装……经过一个个工序,热力膨胀阀成品最终从新劲空调全自动流水线上下线,送往各个车企。“多亏有汽车空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这个汽车配套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上缩短了2个月,还节省了20余万元研发费用。”公司副总经理叶方平说道。
在创新平台助力下,当地空调零部件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
据悉,通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当地空调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十三五”末成为龙泉首个超百亿的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40%以上。
经过一系列举措,龙泉“服务企业”取得实效,去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4%和13.8%,新产品产值增长106.9%,增速位列丽水首位。
巧借老区“红基因” 基层铁军战力强
“4月26日,市民政局二三十个同志来我们村了。我带着他们在革命烈士墓前献花,还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杨洪春说道。
碧龙村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一部分,村内杨家大屋是中共龙遂县委旧址。该村拥有浙江省唯一一座村级革命烈士陵园,由村民们花费30余万元自筹自建。1936年至1938年期间,在红军挺进师党员带领下,碧龙村先后有80多位村民入党,村党总支下辖8个党支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有8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浙江省唯一一座村级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碧龙村。
龙泉基层铁军怎么建设?当以什么为行动指南?龙泉市委书记王顺发告诉记者,“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指引龙泉发展的行动指南,要学懂弄通“浙西南革命精神”,铸就龙泉“精神之剑”深入挖掘内涵、从中汲取力量、借势推动发展。
为此,当地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门召开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学习交流会,组织干部学习研讨。全市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累计组织开展专题学习930余场次、280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参加了学习讨论。市委党校也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学培训重要内容,目前已在初任公务员培训班、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等各类班次中开展“浙西南革命精神”专题课教学9次。
城北乡组织党员到上田村开展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教育。
龙泉的党员干部们不仅学习“浙西南革命精神”,更将其结合到平时的工作中,为服务群众出力。岩樟乡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打响“清亲党建”品牌,为建设“清水之源·桃源岩樟”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青瓷小镇党建示范点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动党员群众投身民宿、电商和乡村旅游等,以“红色引擎”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建设……百余个党建示范点,为龙泉跑出加速度、展示新形象提供助力。
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龙泉大力实施“头雁”提升工程,全领域选树百名政治坚定、综合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党建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在“双增”、民生保障、重点项目攻坚等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宝溪乡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华成致富带头人。
走进宝溪乡溪头村,整洁的村庄、秀美的山水、别致的民宿令人眼前一亮——民宿就建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仗”遗址旁,走上几步路就可以前去瞻仰。游客入住民宿后,不但能亲手体验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品尝高山有机蔬菜,爬上披云山看日出,更能溯溪而上,游览乡村田埂上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
很难想象,这个游客纷至沓来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原先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山村。“溪头之变”便是“头雁”工程最好的样板,正是村支书曾志华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拆违、治水、美化村庄、复兴文化,才将溪头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典范。
“弄头巷尾”民宿于2016年由当地村民张慧霞创办,年收入达到三十多万元。
“刚开始村里的人都不相信留在村里能致富,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在人啊。”曾志华说。民宿老板金朝军原本在外打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曾志华的一再劝说下,才回村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古龙窑,一边传承古法烧制青瓷,一边经营一家民宿。如今,金朝军靠着青瓷销售和民宿经营,一年可以赚到上百万收入。
截至目前,龙泉全市各级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已围绕服务中心、破解难题和典型示范等主题择优领办党建重点项目200多个。同时,该市总结了各领域党组织在推进工作、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优质量评选百个党建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党建好声音凝聚民心,为强化党建统领综合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典型借鉴,有效带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提效。
念好绿色“生态经” 乡村振兴再提速
“我们村有各类战斗遗址26处,下一步村里打算结合红色资源发展旅游,遗址公园预计五年内建成”,上田村村长毛仁善对记者说道。
1935年春,在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粟裕和刘英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在龙泉市上田村指挥了著名的“上田战斗”,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围剿的第一枪。如今,上田村还保有当时战斗留下的炮台、战壕、碉堡、防空洞等遗址。1996年,当地建设了上田战斗纪念馆,每年吸引很多人前来参观。
粟裕将军曾在此指挥战斗,如今红军街已成旅游景点。
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升群众获得感?龙泉通过打造乡村环境、发展“红+绿”产业、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等,让发展红利普惠广大市民。
住溪村地处龙泉市住龙镇,是浙江最早的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近年来,该村以打造“美丽乡村”为目标,美化乡村环境,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绿色产业,成为全市乡村建设的典范。前些年,当地投入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对苏维埃政府会议旧址、红军街、粟裕将军办公旧址、中共处属特委旧址进行了修复,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红色展馆、红军学堂等,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迎来游客纷至沓来。
张建平看到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红,毅然返乡创业。
张建平住溪村村民,以前他在外地做酿酒师,看到家乡旅游业发展的红红火火,2016年他毅然回家开起了酒坊。如今走进他家里,可以看到十几个大酒缸,散发出淡淡酒香。门口,他用小酒缸堆砌成一景,常能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靠着酿酒,他一年能够增收十几万。足不出户,在家就能实现增收,他别提多高兴。
西井村是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所在地,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蜂产业等生态无公害产业,并通过村庄改造推进农旅融合,使西井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甜蜜村”。村里蜂农范根旺告诉记者,自己养蜂已经养了30多年了,随着蜂情旅游线路建设,游客多了,蜂蜜也好卖了,平均一年有8到10万元收入。
在西井村,几乎家家户户房檐下都放着几桶蜂箱。
为了发展中蜂养殖,当地先后制定出台了《龙泉市中蜂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去年,市农业局请来的专家还帮助西井村规划建设了4个生态蜂场,其中每个蜂场补贴建设费用一万元,帮助蜂蜜提量增质。此外,市里还为村里规划了以蜂文化为主的农旅融合品牌,通过建成八角亭、蜂文化长廊、感恩堂等吸引游客前来。去年9月,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蜜蜂)—蜂收节”在这里拉开帷幕,更多游客通过活动认识了这个浙西南小山村。
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群众获得感也在不断提升。“以前去理发得到乡里去,来回一趟得半天,现在每个月15号、29号都会专门有理发师到村里为我们免费理发。”说起龙泉城北乡大贵溪村的志愿服务队,张奶奶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记者,龙泉很多山村都在大山里面,办事不是很方便。这几年,干部和志愿者们把很多服务都送上门了门,对我们来说是个大福利!
红心党员服务队为当地留守老人包饺子。
的确,对于留守老人来说“下山难,进城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为了能让老人们享受到更温暖的晚年生活,城北乡组建了36支“红心党员服务队”,并全面推开“服务留守老人,党员在行动”精准服务,为老人提供照料、帮扶、抚慰等,并由党员、妇女组成的“专职保姆”35人,确保老人隔三差五有人问、头疼脑热有人管、日常琐事有人帮。
在龙泉,类似城北乡乡大贵溪村这样的高海拔偏远山村还有不少。为了能让村民办事更便捷,2018年以来,龙泉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发展为抓手,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制定了《龙泉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市乡村三级联动实施方案》,积极构建“市乡村”三级联动系统。目前,全市累计为群众代办次数达32000余件,基层群众办理一般事项“不出村、就近办”已基本实现。
转发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