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生猪产能在恢复后,生猪价格却再度陷入低谷,为了从根本上巩固生猪产能恢复的成果,8月5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内容有17条之多(我们简称为“新17条”)。巧合的是,2019年的8月31日,农业农村部也曾牵头多部门发布过一次生猪养殖扶持政策,内容也是17条(我们简称“旧17条”)。两年时间过去了,整个生猪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新17条和旧17条有哪些变化?生猪养殖户如何把握政策机会?我们不妨从7个层面进行深度解读。#湘农计划#
补贴对于养猪人来说是最熟悉也是最好理解的,因为就是发钱。补贴政策在我国生猪发展史上很早就曾使用过。比如在2008~2011年的猪价高峰期,出台过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但其效果至今仍存争议。因此,在16年猪价高峰期的时候,也没有启用补贴机制。
2018年的非瘟导致生猪产能缺口巨大,在2020年国家重新使用了补贴这个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形式,但也做出了调整,不再是撒胡椒面,而是针对种猪场和规模养殖场做出补贴。2021年虽然对补贴的报道不多,但有些地方还是有的。下表为部分地区对种猪业的补贴政策。
有一些补贴政策是在2020年就开始实施的,到目前并没有明确取消,也有一些补贴政策是最近才公布的,如贵阳的“猪十条”,其中明确提到了要对引进纯种能繁母猪、二元杂交母猪分别每头给与1500元、800元的补助。在当下猪价相对低迷的情况下,补贴力度还是很大的。
从中反应出,国家清醒地认识到,即便是目前的生猪产能已经恢复,但我们的母猪结构尤其是高产母猪的结构并没有完全恢复,依然需要鼓励整个行业尽快把高产、优产母猪群体恢复。
总的来说,补贴在当下的养猪格局下,已经很难再起到明显的作用。比如在2019和2020年,由于养一头猪的利润一两千块钱,即使政府再补贴几百块钱,大家也不会有特别大的积极性。而到了今年,整个情形就反过来了,现在整个亏损非常严重,在这个时候养殖户也不会因为补贴而参与进来。
所以,现在国家也不会期望通过补贴来影响整体的生猪出栏,而是希望以补贴的形式,有针对性地鼓励希望将养殖扩大的群体,比如前面提到的纯种母猪、优质二元母猪,来引导生猪结构的改善。
无论是一号文件还是新版17条,即使是在2019~2020年度生猪产能不高的时候,环保也是从来没有放松过,不仅仅是畜牧业,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在新17条中,关于环保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禁养区和环评。
在旧17条里,禁养区讲得更加具体一些,强调要依规科学规划禁养区,也就是不能强制搞无猪市、无猪县,并减掉了1.4万个禁养区,在当时的情形下,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养猪的发展。所以,禁养区坚决是不能碰的。而在新17条里,几乎完全延续了旧17条,依然是强调要加强对禁养区的动态监测,但是也强调不能以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来随意扩大禁养区的范围,也不能以行政的手段对养殖户实施清退。
同时,要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管,就是说在生猪产能恢复正常之后,要避免生猪产能整体出现大起大落。一是将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纳入全国生猪养殖系统备案,对于年出栏一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挂牌建立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就是重点养殖场,将会变成国家生猪产能储备,比如一年有5亿头生猪出栏,要把其中的2~3亿头定义为骨干、核心,也就是养猪业的底,国家政策会尽可能扶持这些养殖、出栏量的企业。
也就是说,在之前,可能猪周期对整个5、6亿头猪是一起生效的,一起赚一起亏,一起坐过山车,波动很大。而新17条是希望把一半产能变成恒定值,也就是说不管市场如何波动,这3亿头左右猪的出栏是稳定的,这样就能够比较好的减少猪周期的变化幅度。因此,未来大规模猪场将会迎来一个稳定发展的好时机。
对于环评,也是完全延续了旧17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环评的效率提高了,但是不代表环保没有标准,而是由事前审批变成事中、事后监管。
养猪找地难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问题之一。在旧17条里有很多关于养猪土地用地的政策,而新17条里完全没有再提,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变化。
旧17条里,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不用再作为建设用地审批,但并不是说养猪用地不用审批了,而是要按照农用地来审批。
在旧17条里,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但是不能够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同时也提出经过不科学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用地,也可以经过相关部门核实后,允许发展生猪养殖。这个延续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近阶段国家多次强调耕地红线的问题。对于已经在一般耕地上建好的养殖场,在做好环保的基础上,也不会突然改变要拆除,但是接下来再想建猪场要使用到耕地,可能性应不大,这对于还想投资养猪的就要重新考虑找场地的可能性。
旧17条取消了养猪附属设施用地15亩的上限,根据有关机构调研发现,对于出栏3万头以上的猪场而言,相关设施用地都是超过15亩。这条变化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因为本身是解决了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改回去也是没有必要的。
旧17条里,鼓励建猪场使用荒山、荒沟、荒丘及其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这点本身就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现在仍然很难一概而论。
防疫对于养猪行业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性命攸关的举措。回顾过去四次的猪价高峰,从蓝耳到腹泻到非瘟,每一次产能的急剧变化,都是因为疫病爆发所引起的,所以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升级,是非常重要的。
新17条更加明确地提出了防疫体系建设目标。要强化非瘟的防控,但同时也绝不放松对蓝耳、口蹄疫等重点疫病的防控。以前在非瘟防控的时候,有很多猪场直接选择防疫静默期的策略,也就是为减少感染非瘟的风险,所有的疫苗都不打或者少打,显然这不是长久之计。
另外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深入推进伪狂犬病等垂直传播疫病的净化工作,尤其是以种猪场为重点,这也是非瘟带来的契机。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养殖场要乘着非瘟对生物安全全面升级的过程,就要将净化工作做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未来养殖场净化将会成为一个大市场。
调运是今年政策变化比较大的方向,在非瘟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调运政策在过去三年已经有过多次调整。进入2021年之后,不管是非瘟还是疫情,都成为常态化防控,调运政策也开始稳定下来。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全面实施分大区防控策略,从长远来讲这将是对生猪调运的彻底改变。
从5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开展非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全国将按照北部区、西北区、东部区、中南区、西南区五大区域,目的是在区域内要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统一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的监管。在大区和大区之间就会禁止活猪的调运,实现“调猪”转为“运肉”的目标。
调运政策的实施,将会对中国养猪业版图产生非常大的变化,从非瘟前到今天,目前已经有很多生猪生产和生猪调运的省份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有的调入大省变成调出大省,有的调出大省变为调入大省。
比较明显的是中西部的甘肃、四川、云南这几个生猪调入大省,在非瘟过后已经变成调出大省,在这些地方投资养猪业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在另外一些省,比如中南的福建,从调出变为调入,尽管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地方可能就成为另外一种机会。
由于养猪业属于生物性资产,所以融资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在一号文件里一直也在提保险+期货,具体到新17条里面,也从两大方面给予养猪业金融支持:贷款和保险。
第一点是贷款。通过把养猪用到的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的经营权、养殖圈舍、大型养殖机械和生猪活体能够得到银行的抵押贷款,如果活体贷款能够被推广,将会对生猪养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资金方面就不用头痛了。目前在广东等很多省份,都已经有了生猪活体抵押贷款的成功案例,在广东赵县就有一个用400头母猪获得500万贷款的案例。
第二点是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除了我们常见的能繁母猪、育肥猪死亡保险之外,也有一部分地方开始推出生猪的价格险,在生猪保险和期货联动起来之后,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风险不再单单由养殖户承担,可以分散到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
尽管完全推广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随着生猪期货上市后大家逐渐地熟悉,整个市场运行更加成熟之后,将来会有很大想象空间。当然还有其它一些金融政策,如贴息、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保额的提高以及财政统筹等等。在这些方面国家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尽可能让优质的养殖场没有资金方面的后顾之忧。
可以说调控机制是新17条最大的创新,因为它第一次提出了要确立生猪生产的逆周期调控机制,这是一直困扰养猪业的最为严重的问题。逆周期调控机制的建立,让国家政策的出台比以往有了更加的前瞻性,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根本上缓解猪周期的波动,尽可能保证猪肉价格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运行,既不会肉贱伤农,也不会肉贵伤民。
将能繁母猪稳定在43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少于4000万头。作为核心指标进行调控。首先,当月的同比变化率超过5%时,就是母猪存栏跟去年同期变化假如超过5%,就要启动调控机制,在涨的时候,鼓励加快补栏二元母猪,在跌的时候,鼓励淘汰低产母猪。
接下来如果进一步恶化,就会具体到某一个省,能繁母猪存栏月度同比增减10%或者养殖户严重亏损超过3个月,这个时候各地可以统筹相关资金,给与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
也就是提前把任务细分到了省一级,省又会进一步细分到市,每个地方的各级地方政府,自己也要把自己所在区域的能繁母猪的变化时刻监控,同时要迅速响应,拿出措施来,避免出现以往猪周期在连续一年或者大半年的亏损,或者长时间处于缺猪状态,在生猪行情积重难返之前,就要提前介入。
在具体的介入手段方面,一是启动猪肉收储,二是对进口肉的调节。以最近为例,在2021年上半年,当我们的猪价开始进入明显下行趋势,我们就会发现,猪肉的进口量也开始逐月下降,从最高时期的3月份的46万吨已经下降到了目前单月的34万吨,接下来如果猪肉行情仍没有好转,下半年的进口量可能会进一步下调。
以上和大家分享的是目前国家在生猪产能调控方面的一些政策,以及对这个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当然,大家目前最关心的是从政策层面,国家是鼓励养猪还是不鼓励养猪?国家依然在支持养猪,但不一定在支持你养猪。
自己首先得定位清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养猪人,你的猪场是处在什么样的阶段,什么样的水平?如果你的猪场既达不到国家的要求的规模效应,同时在环保、延伸环节各方面不符合扶持的条件,那么,相关的扶持政策可能都和你无关,那你就可能处于先天的劣势,你需要思考一下,这样的养猪模式究竟还可不可持续。
第二点,每个地方究竟有没有在扶持养猪呢?可能别的省在扶持养猪,而你所在的省份就不一定在扶持。别的县在扶持养猪,你所在的县又不一定在扶持养猪。这就需要我们养猪人增加一些了解宏观调控的能力,不管你要做什么生意,对政策,对宏观信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在风向调整之前先调整你的方向。
第三点,前两年养猪在躺着赚钱,大家对养猪政策了解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毕竟你可能什么都不懂,依然能赚到很多钱。但在当下,当养猪进入严重亏损阶段,我们也相信严重亏损是不可能持续的,正如农业部上个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养猪不可能在回归到过去的高利润时代,必然会进入微利时代,这必将对养殖户的要求会更高了,所以,现在是养殖户进行调整和改造自身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即便是养猪巨头的上市企业,在最近猪价比较低的这段时间,很多的养猪上市企业,都换了总裁,换了董事长,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也意识到,既然现在不是一个快速扩张、飞速赚钱的好时机,进行内部的战略调整、提高自身的团队素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既然大企业都在调整,对于中小养殖场而言,其实也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猪场,比如饲养人员、技术人员、审视自身成长,是不是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最后一点需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国家究竟会扶持大企业还是小散户?其实政策的制定是不会一边倒的。我国的养殖户不可能只有大企业或者只有小散户,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自己生存的道路。
从具体的政策来说,可能某一条适合大企业,但另一条小散户同样也能找到机会,在不同政策里面,不同猪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介入的机会。所以,不用太担心会让小散户失去生存空间,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散户,在适应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入到成本竞争的战场,未来养猪业必然是成本竞争非常剧烈的一个行业,你的成本越低,生存能力也就越强。
转发0评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