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澜湄农业合作中心
缅甸的粮食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种植面积的扩大,也与制度、技术、组织和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等因素息息相关。在劳动力、土地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生产的增长取决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如优良品种、杀虫剂、农业机械以及灌溉技术的使用,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10年前后,缅甸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年均只有50万美元,远远满足不了缅甸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虽然政府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为农业部门生产提供专门贷款的缅甸农业发展银行,但由于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没有发挥应有功能,而其他商业银行也没有为农业综合经营和农耕部门提供中长期贷款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次,在组织、行政方面,缅甸农业部以及省、县农业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组织和管理、计划和统计能力、机构人员分工不明确,导致效率低下,粮食生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此外在缅甸北部许多地区,还存在粗作粗放,刀耕火种等原始、低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粮食的增产增收。
缅甸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保障粮食的消费安全:
一是使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吻合。在消费结构中,大米是缅甸人的主粮,国内平均每年大米需求量为1700万吨。豆类在缅甸人民的食物构成中亦十分重要,当地居民,因生活水平低下或是因宗教关系,不食用肉类而以豆类为摄取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缅甸粮食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相吻合。
二是实现消费方式与方法的科学化。从消费方式和方法看,人们为了获得营养和能量,可以采取直接消费粮食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消费动物性食品而间接消费粮食的方式。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健康,二是有利于粮食的营养效率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饮食科学化。由于气候和宗教的原因,缅甸人素者多,荤食者少,大米是主要的消费品。鱼类产品是除大米外缅甸饮食中最常见的。粮食不但是缅甸人民直接消费的农产品,而且还是饲养家禽、畜牧、鱼类等养殖业的主要饲料来源之一。因此,对于缅甸人民的消费方式而言,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缅甸粮食消费系数还是在增长。
三是保证消费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的满足。自1998-1999财年至2008-2009财年的10年时间里,缅甸人均每年消费的肉食量增长了3倍。1998-1999年,缅甸人均每年消费肉类6.5千克、牛奶11.4千克、鸡蛋31个。至2008-2009年,增长到肉类26千克、牛奶22千克、鸡蛋105个。2007-2008年,人均消费鱼类28.2缅斤、肉类15.5缅斤、蛋93个、奶13缅斤。平均消费牛肉、猪肉、羊肉、鸡肉、鸭肉150万吨,奶类130万吨,鸡蛋、鸭蛋共60亿个。缅甸人民人均消费的肉、蛋、奶量较之20年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周边邻国相比较,仍存在差距。以消费鸡蛋为例,缅甸年人均消费鸡蛋93个,中国人均232个,韩国人均191个,美国人均258个。
转发0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