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扶贫“四跟四走”原则,创新开展“1+1”产业扶贫大竞赛,大大激发产业扶贫新活力。近年来,临武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创新思路做法,巩固提升贫困户脱贫质量,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初冬时节,阳光灿烂,来到临武县丘岗山野,处处是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鸿源果业5000亩南丰蜜橘一片金黄,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树枝;10万亩临武舜溪香芋芋叶婆娑、绿意浓浓,地里肥硕壮实的香芋长势喜人等待上市;8万亩优质油茶林摘完茶果后,雪白的油茶花又开满了山野,浓绿的油茶叶与油茶花相互映照,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这是临武县产业扶贫涌生机、项目基地唱丰收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1+1”帮扶模式,增强产业扶贫牵引力
“1+1”帮扶模式,即“1名领导+1个产业”的帮扶模式,这是临武县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这个模式要求每位县委常委组成人员、分管扶贫工作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在自己联系的乡镇带动创建一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并作为项目的责任领导持续跟进项目实施。
在“1+1”模式下,项目申报领导要来当参谋。严格准入资格,项目申报需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基地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花名册、与贫困户签订的帮扶协议和劳动合同等完备的相关材料。项目的审批除了所在乡镇、县农业农村局、扶贫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部门机构要签字外,项目的联系县级领导也要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把好项目审核的第一关。项目发展领导有责任。根据竞赛活动实施方案,联系领导要担负起“1+1”产业扶贫大竞赛活动领导职责,严格落实帮扶责任,督促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协调好扶贫、农业农村、财政、发改、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能,统筹争取各项产业扶贫资金,形成产业扶贫基地创建的强大合力。项目难题领导要想办法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系领导要主动为项目主体排忧解难,特别是在联系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事项上,要充分调动资源,发挥作用。
“1+1”奖扶模式,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临武县“1+1”产业扶贫大竞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考核组对产业扶贫基地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创建资格,合格的由县财政安排产业扶持资金用于项目启动,其中启动资金的40%作为村集体资金入股。第二阶段则对产业扶贫基地绩效工作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获奖名次安排奖励资金。
据了解,第一阶段主要考核项目在组织创建和创建标准两大方面的内容,用创建奖励,调动产业发展积极性。对县政府规划发展主推的临武柚、罗汉果等本地特色产业进行优先扶持;对种植养殖规模、投资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进行分类计分;对产品通过“三品一标”、完成品牌创建,拥有产、加、销完整产业链条的分别计分评价。通过以上方式,引导产业基地朝规模化、规范化建设方向发展,鼓励贫困户与产业基地抱团取暖,通过“滚雪球”方式壮大基地规模,降低产业市场风险。
第二阶段主要考核项目在后期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价方面的内容,特别注重基地在帮扶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的利益联结考核。要求被奖励帮扶主体需带动当地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并签订帮扶协议,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不少于30户;村集体入股资金年固定分红收益在10%以上;对帮扶主体吸纳贫困户投资入股10户以上的另行奖励。通过系列细化、量化的考评指标全面评价项目绩效成果,真正做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 、项目跟着市场走”。
“1+1”助推模式,增强产业振兴驱动力
在种粮老龄化、收益低的大背景下,许多农民既不愿耕作土地又不愿将土地托管。面对这种情况,临武县抓住产业基地建设的机遇,以“1+1”模式助推,推动农村闲置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让老百姓看见收益、看见实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命根子”托管给村集体,流转的土地再以分包或者自主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利用率。
临武县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以“1+1”模式助推创新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遍布全县乡村,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各地按照“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吸纳贫困户入社、入股参与经营,大力发展规模型、融合型、品牌型、绿色型、高效型“五型农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助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振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的信心。
据悉,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66家,社员48618人;有825户贫困户以土地、劳务工资入股,成了合作社股东;有5000余名贫困人口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上班务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结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演奏出一曲曲脱贫致富的“大合唱”。#隆平培训# #农业政策情报站# #兴乡农业规划设计#
信息来源于:临武县 作者:仁义 邹亚军
转发0评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