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的村民亲眼见证了一件“稀罕事”:合川区生态环境局以每株6元的价格,来棕花村买了3万多株草,总价20万元。
“田书记说种草能卖钱,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忽悠人的。”
“听说长寿、大渡口都要来买草呢!”
村民口中的“田书记”,是市生态环境局驻棕花村扶贫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田军。
那么,6元一株的草究竟是什么草?为什么村民之前觉得田军是在忽悠人呢?
棕花村的双重任务
棕花村为市级深度贫困村,户籍人口2352人,819户。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58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5.22%。
去年3月来到棕花村之前,田军很忐忑,从没有在农村工作过的他,对于能否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心里没底。
通过近两个月的摸底调查,田军熟悉了全村的情况,然而现实让他更加愁眉不展。
“棕花村是甘宁水库移民后靠村,地少人多,村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是畜禽养殖业。”田军说,全村共十余户猪、牛、羊养殖户,各类畜禽存栏量近7000头(只),“如果按照排污当量计算,相当于棕花村的几个山头上生活着两万两千多人。”
而棕花村所在的葵花山脉下有苎溪河、瀼渡河两条长江一级支流流经,作为万州城区百万人口饮用水主水源的甘宁水库也在此。
“尽管村里的养殖户按照规定修建了三格沼液池环保设施,并让沼液还田,但养殖废水对饮用水水源地及长江水系的环境污染隐患依然存在。”田军介绍,棕花村面临同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双重任务。
“不靠谱”书记要种草
怎么办?
田军想起“结识”了十几年的香根草。这种草既耐旱又耐涝,不仅治污,还可以发展产业致富,便想在村里发展香根草产业,走生态兴村的道路。
听说新来的第一书记要种草,村民们充满疑虑,私下里也议论纷纷:
“怕是忽悠人的哦,没听说种草能卖出钱的。”
“听说他都没在农村待过,怕是不靠谱哦。”
田军决定用事实说话。他找来种子和几个花盆,在办公室里就倒腾起来。
5月的一天清晨,田军一个人在村委会旁的一块闲置地里忙碌着,把花盆里长出的草苗移栽到地里。
“田书记,你到底种的啥子草哦?”有路过的村民按捺不住好奇心。
“这是香根草,印度、泰国、缅甸这些国家很多,昆明也种有。”田军告诉村民,“这香根草作用大得很,不仅可以让脏水变干净,还可以喂牛羊。等草长大了,拿一些给村里的牛儿尝尝。”
为验证香根草在高浓度氮磷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及适应情况,田军在村里养猪场的沼液净化池投放了香根草人工浮岛,同时在棕花村水库消落带区域种植了15株种苗进行存活实验。他每天都会去观察和记录香根草的生长情况和水质变化。
本村投资者投资信心足
不到两个月,地里的香根草就长到了齐腰高。田军把草割下,送到村里的养殖大户家中,让牛羊“试吃”。
绿油油的香根草很快吸引了牛羊的注意,闻了一会儿后便开始咀嚼起来。
同时,田军又把香根草送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营养成分检测。科学数据证明,村民不曾见过的香根草,营养丰富。
不仅如此,投放了香根草人工浮岛后,沼液净化池里的水也一天比一天干净。
村民们对田军的看法也在一天天转变,但对于田军说的香根草能卖钱还是有些疑虑。
在田军劝说下,常年在外经商的棕花村村民余思成和谭兴刚决定回村投资打造香根草产业基地。
这个消息,再一次在棕花村“炸了锅”。“你俩莫要被他忽悠了。”许多村民劝着余思成和谭兴刚。
不管村民怎么说,下定决心的两人还是在2019年年底投资50余万元,流转了150余亩土地,建起了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的香根草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建的是棕花村两山生态农业产业园。”两人与田军一拍即合,对棕花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村民被事实说服
棕花村两山生态产业园,才是田军规划的棕花村脱贫致富路径中的点睛之笔。
这是一座集种养、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由杨见沟香根草生态湿地、三峡香根草产业基地、棕花嘴肉牛、蚯蚓生态养殖基地、老林林下种养基地、下窑孔岭经济作物套种基地、顾家坪农耕文化体验中心组成,建设规模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
“园区以发展香根草产业为纽带,利用香根草畜牧、畜肥+秸秆繁殖蚯蚓、蚯蚓蛋白肥供应林下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还草的可持续循环,达到既治污又致富的目的。”田军介绍,通过杨见沟香根草人工湿地实现对养殖废水、黑臭水体的环境治理,每年可以减少约3800头生猪当量污染物进入两条长江一级支流和甘宁水库,同时利用湿地生态保护白鹭、野鸭、红嘴鸥等鸟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在,村里的香根草种植面积已近300亩,同时用畜肥+秸秆繁殖蚯蚓,用产出的蚯蚓养殖了2000只土鸡。”田军算了笔账: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468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4.04万元,建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预计可实现18000元,还能提供30至50个工作岗位,“除了每年3万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外,还有27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收入5.5万元,我们还建立了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链接机制。”
以前那些对田军种草充满疑虑的村民,早已被事实说服,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荒山披绿装,抒写山青、业兴、民富的脱贫新篇章。(记者 陈维灯)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