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给桑叶施肥的最佳时机,再过半个月时间,这些桑叶就可以采摘养蚕了。”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良村创业村民覃燕华看着漫山绿油油的桑园,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那楼镇是传统的养蚕大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楼镇农村几乎家家都养蚕,后因市场凋落,经济收益有限,养蚕的人越来越少,不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经商,覃燕华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前,覃燕华与丈夫在外地经营着活禽生意,勤劳朴实的夫妻俩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近年来,精准扶贫等利好政策的落实,桑蚕养殖的规模化在那楼镇逐渐完善。2017年,覃燕华和丈夫看准时机,毅然回乡流转了村里的100多亩土地,开始了“二次创业”。
创业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覃燕华只有小规模养殖经验,却没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技术。为了保证成功,她首先想到的是学习技术。那楼镇三江村南宁市齐兴桑蚕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户提供专业养蚕技术、蚕苗、桑苗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覃燕华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养殖技术,而且购买到了优质的蚕苗和桑苗。
如今,覃燕华桑园的面积由2017年的100多亩,2019年增加到300亩。2019年,覃燕华共养蚕15批,纯收入达10多万元。依靠植桑养蚕走上致富路的覃燕华,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乡亲们。她通过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每亩每年可以给农民带来500元的租金,并提供就业岗位上20多个。目前,已有固定就业岗位8个,其中一半是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每天可增加收入80-100元。贫困户赖春香说:“在桑园这里务工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不仅有工资,还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对于未来的发展,覃燕华还有着自己的想法。“按照我这种生产模式,再增加20%的养殖规模就已经是极限了。”覃燕华说,由于蚕房生产条件参差不齐、雇佣的工人不固定、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在管理上需要很大精力,养蚕是门技术活,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度等都有很高要求,如果规模再扩大,可能就管不过来了。
“必须要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厂房。”覃燕华建议,政府应牵头出资或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集中生产资源,再将资源承包、租赁给蚕农,这样不仅使产业得到发展,还能带动更多的蚕农一起创业。
转发0评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