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辰社区网格员为老人做菜。
康平社区网格员上门为独居老人送菜。
近年来,银川市多管齐下,让温暖触达“舌尖”直抵“心间”,以养老服务的“精准度”提升老年生活的“幸福度”,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数字赋能”养老模式,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夕阳红”里拥抱“银龄美”,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银川样本”。
一顿热饭暖了老人心
“李奶奶,我们来啦!”“纪大爷,今天我们做您爱吃的家常菜!”近日,灵武市隆辰社区网格员和在职党员拎着新鲜食材,如约走进几户空巢老人家中,为老人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李奶奶独居多年,儿女在外地工作,平时吃饭总是简单对付;纪大爷自老伴离世后一度情绪低落,身体状况也不太好。网格员余丁带着“助邻团”成员上门时,总能让独居的老人们露出笑容。
在李奶奶家里,余丁特地邀请周围邻居一起吃火锅,她贴心地为李奶奶夹菜,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请来志愿者小朋友为老人表演节目。“家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看到这么多人在我家里,心里特别温暖。”李奶奶说。
在纪大爷家厨房里,抽油烟机嗡鸣,几人在灶台边默契配合,不时传出轻快的笑语,饭菜的香气渐渐弥漫全屋。余丁一边为纪大爷测量血压,一边和他分享社区新鲜事,冷清的屋子就这样被饭菜香、笑声与阳光填满。
这场始于饭桌的双向奔赴,正是隆辰社区推出“邻里之约——一顿饭的陪伴”项目的初衷,社区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组建“助邻团”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自今年2月起,每月四次上门做饭、陪伴吃饭,邀请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身体检查,破解特殊群体“吃饭难、陪伴缺”的难题,以烟火气升腾起温暖的社区图景。
“药”比三家 抚慰老人心
“小潘啊,真是太谢谢你了!这药就是我的‘救命药’,除了你们,我真不知道还能求助谁!”家住兴庆区景墨书香雅苑的独居老人李阿姨接过药品,向社区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李阿姨患有多种疾病,是雅苑社区的一位重点关注对象,今年82岁的她平时生活多有不便,当天因身体不适无法外出购药买菜,焦急之下拨通了雅苑社区的电话。
工作人员放下电话,立即上门了解老人需求,记录药品和菜品清单。“相同的药品,每家店的价格却不一样。我们在代买时,不仅要注意品质问题,还需考虑老人的经济状况。”考虑到这一点,两位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连跑了三家药店,最终选择了价格最合适的药品,及时送到老人手中。“你们送来的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安心与温暖啊!”李阿姨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社区共有32位独居老人,其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位、需上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老人有4位,我们在‘代办代买’时,抓住机会与老人们唠唠家常,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实际困难,耐心教会他们使用手机与子女视频,并反复叮嘱安全用电用气知识,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的关怀与温暖。”雅苑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倾听陪伴 让“空巢”不“空心”
“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弹钢琴,小张啊,你看我这张照片是参加比赛时拍的,那时手指灵活……”兴庆区康平社区的独居老人白阿姨抚摸着钢琴,眼里闪烁着光芒,网格员小张像亲孙女一样坐在老人身边,静静地听她讲述与音乐相伴的一生。
78岁的白阿姨因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平时很少有人能陪她聊聊心里话,“当我看到屋里的手风琴、钢琴时,随口问了一句,阿姨的眼睛立刻就亮了。”小张说。白阿姨如数家珍地介绍她的每一件乐器,还分享了她年轻时的音乐故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人越讲越开心,屋子里洋溢着幸福的笑声。“孩子们忙,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你们常来看看,听我絮叨,我心里踏实多了!”白阿姨慈爱地说。
康平社区结合“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定期更新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况和需求信息,联合社区志愿服务队、医疗机构等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的全方位服务。同时,通过开设“老年课堂”等活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让独居老人“空巢”不“空心”,在细微处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和谐社区。
社区食堂 暖胃暖心
在兴庆区南华社区,每天清晨总有一个步履轻快的身影,手提保温饭盒,从春到冬,风雨无阻。
87岁的刘奶奶是一名视力一级残疾的独居老人。在一次日常入户走访中,社区残联专干发现刘奶奶因视力障碍无人照料,常常靠冷馒头应付三餐。“吃饭难”这三个字,被工作人员郑重记在了本子上。
“起初,我们只是帮助刘奶奶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但渐渐地了解到老人的喜好后,我们经常为老人准备她爱吃的炖豆腐,冬天还加上一小罐热汤,进门时会顺手擦擦积灰的窗台。”社区工作人员说。
夏天暴雨,志愿者小梁把饭盒紧紧揣进怀里,只为不让饭菜凉掉;提前排班、建立“AB岗”补位机制,甚至给饭盒加装保温层——对刘奶奶来说,这份坚持一年、每日准时抵达的餐食,是生活里最坚实的依靠,这只保温饭盒里盛满的不仅是烟火滋味,更是人情冷暖,是日复一日的温暖守候。
“以前一个人在家吃饭冷冷清清,现在食堂就在家门口,我吃饭连餐费都免了。”在西夏区惠民社区的“惠邻里”服务中心,78岁的独居老人石月英端着热乎饭菜,笑容满面。
“民以食为天,老以安为先”。记者从银川市民政局了解到,针对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痛点,银川市将社区食堂建设作为养老服务的“先手棋”,以“暖胃”服务撬动“暖心”工程。出台《银川市社区食堂(老年助餐点)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机制,累计投入4360万元专项资金,统一建设标准、服务规范和监管流程,确保社区食堂标准化运营。创新“服务外包、中央厨房配餐、公建民营”等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金凤区清水湾社区食堂引入专业养老服务企业运营,采用“公益+低偿+市场”定价机制,60岁以上老人及特殊群体享8折优惠,每日供应早中晚三餐、每周菜品不重样,服务覆盖周边20个小区3万余人,单日最高就餐量达450人次。
针对行动不便老人,金凤区平伏桥村党员组建送餐队伍,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亲情陪伴”;兴庆区祥和社区以“流动餐车”进小区,实现“最后100米”助餐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食堂(助餐点)214个,构建起“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圈”,让老年人从“将就吃”到“吃得好”。
记者 徐碧颖
图片由各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银川晚报
转发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