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疆部分棉田已经开始打顶了,而且往年这个时间北疆大部分棉花已经均进入打顶高峰期;但是由于今年前期降雨多、气温低,许多棉田株高较低,现在开始打顶视乎有点早,但是我们很多棉农担心打顶太晚,影响后期棉花成熟。最近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收到许多相关咨询,说实在的“什么时候打顶?如何打顶呢?”我个人心理有没有底,也不是很清楚。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及打顶期间的水肥管理,应该整理和学习一系列打顶相关的文章。
第一、什么是打顶?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株型可塑性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植株就可不断进行纵向和横向生长,生长期也随之延长。然而,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和株型可塑性加之棉花收获器官的特殊性,恰恰使棉花栽培比小麦、玉米等有限生长作物的栽培更为复杂繁琐,需要进行整枝和相关调控工作。
打顶 :掐去某些作物的顶尖,使之增产。也称打尖。
打顶的原理是:去掉茎的生长点,抑制生长素分泌,目的是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植物多开花结果,因为需要打顶的一般都是果树。也叫去除"顶端优势"。
第二、什么是无限生长?
生长型,生物体在其遗传结构限度内在所遇环境条件下发育形成的一般形态或外表特征。
一棵植物生多少叶子,在树木全无定数,视生长条件和年数而定。这种类型称为无限生长型。我们的棉花和番茄就属于这种类型
即使有限生长型的植物,如稻、麦等,虽然生长发育的阶段在时间上很整齐,其分蘖的数目或每穗籽粒数在个体间也可以有颇大的差异。如果给以不同的小气候和营养环境,还可以有更大的变幅。
简而言之:棉花等作物只要生长条件合适,棉花有多少片叶子完全是不确定,这与玉米等作物随着抽雄吐絮的过程,玉米的叶片数将固定(实际上玉米多少片叶子,基因已经决定),这样的作物我们称为无限生长。
第三、什么是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主茎的顶芽完全和部分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
一种是生长素假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K.V.Thimann和F.Skoog1924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具体表现如下: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
另一种是营养学说,1900年K.Goebel提出“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的生长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受抑制。1936年,Went提出了营养转移假说用以解释生长素在植物顶端优势中的作用支持该假说。他认为植物顶端不仅是内源生长素的主要产生部位,同时也是植物的生长中心和物质交流中心。植物顶端产生的或者外源施用的生长素可以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调向生长素的产生施用部位,从而使侧芽中的营养物质被抽空,其生长被抑制。
不论生长素假说,还是营养学说,棉花等作物的顶端不去除,其顶端优势直接影响侧枝生长,从而影响棉花产量。
第四、为什么要打顶?
棉花具有无限生长习性,株型可塑性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植株就可以不断进行纵向和横向生长,生长期也随之延长。因此整枝打顶成为了棉花栽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打顶控制了主茎的生长,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促使养分更多的运向果枝,供应生殖器官,减少无效果枝。前人研究表明打顶通过改善棉花株型和群体结构、抑制顶端优势、促进生殖生长而影响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实现增产。
棉花从种子发芽、出苗、现蕾、开花、结铃到新种子成熟休眠的全部生育过程,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打顶能将棉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还可以调控棉株体内激素的分布,促使棉花早结铃,有利于棉株中上部结铃,提高棉花产量,减少损失。
另外,棉花赘芽由一级腋芽渊果枝或叶枝冤叶腋内的分生组织分化发育而来,是一级腋芽先出叶的腋芽分化出的二级腋芽。 赘芽在棉花胚胎发期就已经形成,在水肥充足尧棉田郁闭等环境条件下,极易快速生长形成叶枝。打顶以后,赘芽生长更为迅速。棉花赘芽的生长消耗营养袁并且影响棉田的通风透光条件,增加蕾铃脱落率,对产量的形成极为不利。 因此,赘芽生长势的强弱袁是影响棉花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什么要打顶?简单的讲:棉花属于无限生长的作物,我们需要通过打顶的方式,结束棉花的无限生长,另外去除棉花顶端优势,将棉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调控棉株体内激素的分布,促使棉花早结铃,有利于棉株中上部结铃;但需要控制赘芽生长势。
棉花打顶的目的,有两个控制其无限生长和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转化;所以是否打顶,什么时候打顶一定要因作物考虑,切勿一刀切,切勿跟风。
作者:新疆农垦科学院梁飞,希望对大家有用,具体操作可以私信我,另外其他平台转载请私信作者。
转发0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