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菌核病是蔬菜上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可为害包括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在内的大多数蔬菜。近期,随着气温下降和连阴降雨天气的增多,为菌核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1、发病症状
菌核病主要危害茎蔓、叶片和果实,使发病部位腐烂,最终导致植株枯死。瓜类蔬菜苗期受害,一般是茎部或叶片先受到侵染,然后通过叶片接触传染,造成成片倒秧死苗。定植后,一般是植株茎枝分杈处先感病,初为水渍状,病斑绕茎一周,造成整株或局部枝条失水萎蔫,直到死亡。
下面分别从茎基部、叶片和果实分别介绍发病症状:
茎基部染病: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或纵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
叶片染病:叶面上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病斑,病斑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斑面上现絮状白霉,最终致使叶片腐烂。
果实染病:发病初期果实上出现水浸状病斑,扩大后呈湿腐状,表面出现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发病后期发病部位表面出现数量不等的黑色鼠粪状菌核。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丝呈白色棉絮状,具有明显的分枝和较多隔膜,不耐干燥,相对湿度85%以上才可以生长。后期菌丝纠集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变为黑色,圆柱形、不规则形或鼠粪状。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一个至十几个子囊盘,子囊盘浅褐色,盘状,中央凹陷,有柄,盘表面生有子实层,上着生近圆柱形的子囊,每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至近梭形。
3、影响发病的环境因子
(1)初侵染源
菌核会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当来年气温与环境适宜时,便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的初侵染源。混在种子中的菌核,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康植株接触进行再侵染;以带菌土壤育苗,造成幼苗带菌传播,则是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侵染源。
(2)温度
菌核病属于低温病害。该病原菌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均能生长,温度15~20℃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当湿度在30~35℃时,病原菌难以侵入寄主组织,发病概率急剧降低;当温度高于35℃时,不会发生该病害。
(3)湿度
病原菌属于高湿病害。该病对湿度要求较高,当田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上,降雨量超过300毫升时,菌丝得以生长,初侵染源为害植株;田间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病害严重发生。
(4)栽培条件
田间植株过密、氮肥过量、枝叶徒长、通风不良等因素,均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加重病害趋势。
4、综合防控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育苗
注意清选种子,剔除种子种夹杂的菌核,以减少初侵染源,提高种子质量。选种时,以株型紧凑、抗病力强的品种和通风、透光性能好的抗病良种为主。在播种前用10%~15%的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选种,能去除大部分的菌核,选中后再用55℃的温水浸种10~15分钟,能有效地降低种子带菌率。
(2)深翻土壤,地膜覆盖
菌核病发病严重的区域,应深翻畦土,将菌核埋入土层深处,使其无法产生子囊盘或子囊盘不能出土,然后灌水并覆盖地膜,覆膜可减少子囊孢子弹射,降低初侵染率,抑制病害的发生。
(3)合理轮作,清洁田园
易感病的品种要与抗病品种轮作。在黄瓜生长中后期感病后,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和病果,并移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增强室内通风透光。将收获后的残枝败叶尽早收拾干净,降低菌源再侵染的机会。
(4)加强栽培管理
大棚蔬菜以通风降湿为主。土壤干旱需浇水时应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漫灌。施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减少氮肥使用量,增强植株抗性,降低病原的侵染机率。
转发0评论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