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蜿蜒盘旋的公路像一条巨龙饮涧山间,层层叠叠的绿色掩藏着大山里丰收的幸福。光辉村地处官亭镇以西15公里的干旱山区,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差,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一个贫困村。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光辉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9月3日,记者来到光辉村。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房,一条条错落有致的水泥村道,花园式的村民院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村级文化广场上,有寒暄的老人,还有嬉戏的孩子,呈现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画卷。
站在村头,映入眼帘的是田地里成片长势喜人的百合,山风拂过,撩拨着一朵朵百合花微微晃头,香气弥漫整个村庄,花香沁人心脾,百合花成为山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村民张海山自小在村里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当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时,他没有离开。2015年通过流转土地,张海山先试种了2公顷百合,收益30多万元,这让他闯出了一条种植百合增收的致富发展路。
于是,张海山当年成立了民和县光聚辉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得到80万元少数民族扶持发展项目资金,在原有流转土地的基础上又流转土地8.67公顷,逐渐扩大百合种植规模,走上了“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经营之路。
在干旱山区,通过种植百合,盘活了这块贫瘠的土地,而且村民们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大家纷纷流转土地,到家门口的百合种植基地务工。务工费和土地流转费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群众增收致富更有了信心。
光辉村村民吕红梅告诉记者,以前她挖过虫草,也摘过枸杞,一年下来除去路费等花销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流转土地的收入不说,还能在基地里从事种植、除草、采挖等工作,一天有7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她在家门口也能挣上七八千元。
在光辉村像吕红梅这样的村民有很多。张海山告诉记者,这几年合作社每年的用工量达千人次,务工群众的工资支出达到二十多万元。
在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张海山获得了125万元百合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10万元工商联奖励性补助资金,这些扶持项目和资金,拓宽了他的创业思路。
目前,张海山的合作社百合种植规模达到20公顷,已建成了一座100吨库容的保鲜库,注册了“三川彩航”商标,以发展百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增收。
百合花开光辉村,美了村庄富了民。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百合满山、幸福满坡。
转发0评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