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花】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农民朋友,大家好!准确的病虫测报,可以让我们提前预见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有计划的去防治病虫害,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益,让其更加安全、有效。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副处长姜玉英,现在姜处长已经来到了演播室,欢迎姜处长!
专家: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姜玉英。
【专家简介】姜玉英,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负责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在病虫发生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标准制定、测报工具开发应用、推动病虫测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承担和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10多部。
主持人:姜处,非常高兴您能来做客我们的节目。在节目一开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病虫预报。
专家:在明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发生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依据病虫害发生基数、作物品种(抗性)布局和种植制度,以及病虫发生关系密切的天气要素变化趋势等因素,对未来病虫害发生区域范围、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作出趋势分析,分析结果以病虫情报形式进行公开发布。基层(如县级)预报还需有防治方法的内容。
主持人:听您这样介绍,我感觉像是天气预报啊,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在监测和预报,那病虫预报哪个部门负责的?
专家:我们都知道,天气预报由气象部门发布,即由中央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和地方气象台(站)承担全国和地方的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气象服务。1993 年颁布的《农作物病虫预报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农作物病虫预报和警报实行经统一发布制度,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位所属病虫测报机构发布。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向社会、向农民发布病虫预报或警报。同时规定,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及学术团体和个人研究农作物病虫预报的技术与方法,其研制预报得出的结论和意见,可向病虫测报机构或其业务部门提供,但不得通过新闻媒介及其他形式公开发布。新闻宣传部门不得发布病虫测报机构以外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的病虫预报。
主持人:那病虫预报有哪些意义呢?
专家:准确的病虫测报,可以增强防治病虫害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提高防治工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更加经济、安全、有效。病虫测报工作所积累的系统资料,可以为进一步掌握病虫害的动态规律,乃至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农田生态系统内各类因子与病虫发生为害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制订最合理的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当年当季的农业生产,而且对于提高长期综合治理的总体效益具有战略意义。
主持人:那这些信息一般是如何发布呢?
专家:一般来讲,国家和省级进行长期或超长期预报的发布,主要对政府部门进行生产决策起参考作用,同时指导地方做好监测和预报;县市级发布中短期预报,直接指导生产防治、针对性更强。对外来虫菌源、跨区域发生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只能靠组织大区域的源头调查、掌握其发生发展动态,依据大区域天气条件,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因此需要国家级植保机构进行的预报发布,为各地预报发布提供重要依据。
主持人: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病虫预报发生程度,比如说有偏轻发生,偏重发生等等,这个发生程度是如何定义的?
专家:听众在收听、收看病虫预报时,发生程度是预报的关键内容,关系到是否需要实施化学防治、防治几次。病虫发生程度统一规定为五级预报,即小发生、偏轻发生、中等发生、偏重发生和大发生,分别因阿拉伯数字“1、2、3、4、5”表示。各级的定义为:轻发生(1级),指病虫零星发生,作物无明显受害损失,不需要化学防治;偏轻发生(2级),指一般不需要化学防治,通过农艺和保护天敌等措施可控制为害,不防治可造成零星为害;中等发生(3级):指需要开展化学挑治,不防治会造成局部明显损失;偏重发生(4级),需要重点防治,不防可造成较重损失;大发生(5级),需要大面积普防,不防可造成大面积严重减产或绝收。
主持人:病虫的发生程度和防治措施紧密相关啊。
专家:没错,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预报小发生、偏轻发生的病虫未达到化学防治指标,不必采用药剂防治;中等发生则是部分地块达到化学防治指标,需对这些地块进行化学防治;偏重发生则指病虫发生达标面积较大、病虫发生数量大,需要大面积普防,甚至需要多次防治;大发生是普遍达到防治指标,病虫发生数量很大,需要进行多次防治,不防治可造成3成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
主持人:欢迎回来。准确的病虫测报,可以让我们提前预见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有计划的去防治病虫害,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益,让其更加安全、有效。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副处长姜玉英,请姜处为我们科普病虫预报的相关知识。姜处,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病虫害调查工具和方法有哪些?
专家:田间更多的工具要用于害(昆)虫的监测,主要利用害(昆)虫成虫对某种刺激源(如光波、气味)的趋性或活动特性制作的诱虫或调查器具。目前,灯诱、性诱、诱蛾器、谷草把等工具应用效果较好,诱测数量高、效果稳定的种类已列入相应害虫的测报调查规范中。
主持人:灯诱应该是利用昆虫趋光性的一种方法吗?
专家:对,有较强趋光性害虫利用较多的是灯诱监测法,应用最为普遍的是20 W黑光灯(波长为360 nm),已应用在草地螟、棉铃虫、玉米螟、稻飞虱、小菜蛾、甜菜夜蛾、粘虫等害虫测报中;南方稻区部分省份还有用200 W白炽灯对稻飞虱和二化螟的诱测。据试验,一盏20 W黑光灯使用3000 个小时,其照度就会发生变化,而灯的照度需要超过自然环境照度8倍以上才能起到引诱作用,因此,在害虫测报规范中规定了灯管需每年更换一次,要求灯具周围100 m范围内无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且远离路灯等大照明光源,以避免受到环境干扰而降低诱测效果。
主持人:灯诱应该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了,那还有哪些其他方法呢?
专家:还有性诱方法,即利用性成熟的成虫释放特异的气味物质引诱同种异性、从而完成雌雄交配,这种具有种特异的气味物质即为昆虫性信息素。性诱技术就是仿生这一行为,通过人工合成气味化合物,缓释至田间,引诱靶标害虫从而达到测报和防治的目的。性诱的特点是种类专一、反应敏感、峰形清晰,且能指示害虫的性成熟的状态,同时解决弱光性害虫灯诱困难的测报难题。最早应用于棉红铃虫的成虫监测,随后在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等其他害虫中开展应用。近几年随着化学合成和缓释技术的进步,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性诱剂应用于害虫监测中,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蛀茎夜蛾、草地螟、二点委夜蛾、亚洲玉米螟、等18种害虫也列入农作物害虫性诱监测技术规范(螟蛾类)农业行业标准中,对性诱剂主要组分和配比进行了规定,配备了毛细管、橡皮头两种诱芯类型,以及相对应的诱捕器类型,确定了田间设置位置等内容。由于性诱具有严格的种的特异性,适用于基层使用,且随着红外电子感应技术的研发和进步,为实现害虫监测的自动计数和信息传输提供了有效手段。
主持人:姜处,您刚刚说到了诱蛾器,这个指的是什么?
专家:糖醋液诱蛾器和糖醋毒草把是诱测粘虫的有用工具,因其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的特点而受到粘虫常发区技术人员的喜爱,在粘虫测报调查中使用。
主持人:除了您刚刚介绍的这些,对于病虫害调查的工具和方法还有哪些呢?
专家:还有扫网法,主要用于体型小、活动性强的害虫,如麦吸浆虫、稻飞虱秧田成虫的调查。一些苗期为害或具假死性的害虫如稻飞虱、麦蜘蛛多用拍打法、白瓷盘接虫计数;还有一些全株为害的害虫(如蚜虫)利用目测法(或称直接观察法)进行调查,稻纵卷叶螟和草地螟多采用调查者田间行走赶蛾或惊蛾进行目测计数,方法原始、不准确,但无更好的方法进行替代,生产上一直沿用。
相对于虫害,病害调查监测工具种类较少,目前主要有利用孢子捕捉仪和气候观测仪。孢子捕捉仪主要用于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等依靠大气传播病菌的病害,通过捕捉到病菌孢子的早晚和数量作为预测病害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重要依靠。生产上重要的病害多为气候型流行性病害,作物对病害的敏感生长期(感病期)田间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等条件决定了病害的流行与否和流行强度,因此,田间布置气候观测仪即为了监测作物生境条件是否满足病害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如小麦赤霉病抽穗扬花期气温大于15℃、2~3个连阴雨日满足病害流行的条件;马铃薯晚疫病花期气温18~22℃、相对湿度大于90%,是病害流行的必备条件;稻瘟病叶瘟在分蘖盛期、穗瘟在抽穗期,气温大于25℃、相对湿度大于90%,病害即可流行。
以上各类工具设备是及时掌握、准确预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和地方进行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建设的重点。《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5年)》中,实现病虫害发生动态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是项目主要的建设内容,田间监测工具是投入的重点,通过常规监测工具、实时监测工具、物联网系统信息传输和贮存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设备的建设,可极大地促进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提升国家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能力,对植保的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在此,也提醒农民朋友配合植保技术人员做好设备的的保护,防止被盗、人为损毁等事故的发生,使设备真正成为农作物安全的哨兵。
【片花】
农作物害虫预测的方法很多,按其基本作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统计法。根据多年观察积累的资料,探讨某种因素如气候因素、 物候现象等,与害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发生量的关系,或害虫种群本身前后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数理统计计算,组建各种预测式。
第二,实验法。应用实验生物学方法,主要求出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有效积温,然后根据当地气象资料预测其发生期。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预测的依据。
第三,观察法。指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物候变化,明确其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应用物候现象,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和虫态历期等观察资料进行预测,为目前我国最通行的预测方法。主要预测发生期、发生量和灾害程度。此外,根据昆虫生殖系统的发育观察结果,也可作出预报。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听,我是关常。准确的病虫测报,可以让我们提前预见病虫害的发生,并且有计划的去防治病虫害,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益,让其更加安全、有效。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副处长姜玉英,请姜处为我们科普病虫预报的相关知识。姜处,我还想问问您,这个病虫害预报一般都有包括哪些内容呢?
专家:根据预测预报内容有:①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的发生和为害时间,以便确定防治适期。在发生期预测中常将病虫出现的时间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②发生量预测。预测病害虫在某一时期内单位面积的发生数量,以便根据防治指标,决定是否需要防治,以及需要防治的范围和面积。③分布预测。预测病虫可能的分布区域或发生的面积,对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还包括预测其蔓延扩散的方向和范围。④为害程度预测。在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作物的品种布局和生长发育特性,尤其是感病、感虫品种的种植比重和易受病虫危害的生育期与病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同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预测其发生的轻重及为害程度。
主持人:那病虫预报有哪些种类呢?
专家:病虫预报种类是按时间确定即指发出病虫情报时间距防治适期的天数,天数由短到长分为警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和超长期预报5种。
警报,是指病虫突发暴发,病虫发生程度重、时间紧,需要3-5天内紧急组织防治,否则就会错失防治适期,造成作物严重受害。
短期:距防治适期10天以内,中期:距防治适期10-30天,
长期:距防治适期大于30天, 超长期:跨年度乃至若干年的预报。
主持人:那有关部门在进行病虫预报时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
专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规律性。决定植物病害流行的3个要素是:感病寄主的大量集中栽培;病原物的大量累积;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越冬,而不利于寄主的抗病性。害虫的猖獗常决定于下列4个方面的因素:害虫的发生基数和生活势能(繁殖能力、抗逆能力以及迁移扩散能力)强;环境条件,尤其是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适宜害虫的繁殖为害;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害虫的食物来源充沛,作物的种类和品种、长势和栽培管理等有利于害虫的取食为害。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全面监测,及时掌握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影响病害流行和害虫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便可作出比较准确的病虫害预测预报。
此外,预报发出后,如原来预计的病虫发生情况有所变化时,还可发出补充预报,加以说明。
主持人:如果农民朋友想获取准确实时的病虫预报,去哪里能够找到?
专家: 病虫预报多通过病虫情报或病虫信息进行公开发布,目前多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及其他公众传播方式(如微信、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每年全国的病虫情报都通过中央广播电台三农早报、农广天地等栏目进行及时发布,遇到病虫重发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中发布预警,全国农技中心实时发布病虫情报,我们还以病虫情报公众号发布病虫预报。
主持人: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解! 在本期节目中老师给我们讲了病虫预报的各方面知识,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再次感谢老师,谢谢您。
专家:谢谢大家,希望我介绍的这些内容,对大家的生产生活有所帮助!
转发0评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