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栋 肖飞 本报记者程鸿飞
最近的一场降水让山东省茌平县菜屯镇任庄村种粮大户任吉峰、刘海芹两口子心里都乐开了花。“正是小麦冬管的关键时期,这场雨来得及时啊!”
不仅雨来得及时,去年任吉峰的“种粮大业”也再攀高峰:秋后算账,他承包的490亩地大获丰收,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总产64万斤,小麦平均亩产约900斤,总产45万斤左右。任吉峰家去年10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其实除去承包费和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纯收入只有二三十万元。”任吉峰心里有自己的账本。“主要是种粮,咱自个儿心里踏实。”
为啥种粮心里踏实?
“前些年因为粮价下跌,很多种粮大户都比较迷茫。”时常关注国家农业政策和新闻的任吉峰说。但是近几年,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国家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引导种植优质绿色农产品。“而且习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也说了,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些让我们种粮农民更有底气了。”
于是,从2017年开始,任吉峰、刘海芹两口子一商量,在原有380亩土地的基础上,再次流转了邻村黄庄村的110亩地,总计490亩土地的“大管家”任吉峰一跃成为全镇最大的“地主”。
两口子种近500亩地,任吉峰底气何在?“这20台套‘大铁牛’就是我的依仗。”任吉峰指着晒粮场上一溜的大型农机豪气说道:“这里有50马力拖拉机2台、100马力拖拉机3台、大型深松机1台,再加上旋耕机、打捆机、喷药机、平地机、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我们已经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有了这些‘大铁牛’,别说这500亩了,再种他个1000亩咱也不怵。”
“以往‘粗放式’的种地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种粮形势了。”任吉峰说。为了增产增效,他和妻子刘海芹轮流参加县乡镇各级农民培训班。通过长期坚持不断地学习,积累了一套自己的“种粮经”。“比如,去年7、8月份玉米正处于小穗、小花原基分化期时,气温持续偏高,这对玉米的生长极其不利,我通过浇水来改变地里的‘小气候’,田间平均温度降了3~4℃。”
“全程机械化+科技种粮”的“双保险”模式,让茌平的“任吉峰们”种粮积极性大增。茌平县农业局负责人张宗军说,作为拥有53330多公顷耕地面积的农业大县,茌平的主导产业就是小麦和玉米。截至2018年8月,该县的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万千瓦,拖拉机共计956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662台,耕整地机械9675台,播种机3158台,联合收获机4227台。小麦、玉米两种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水平更是达到了99.3%。
转发0评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