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全省七成水稻面积"水稻+"

农村信息

2018-10-18 14:17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琼瑶、通讯员张建设)稻田里不仅长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品类,“一田多收”。10月17日,在洪湖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交流会透露,“水稻+”综合种植养殖模式面积占我省水稻面积的70%以上,这意味着我省粮食产业正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粮食作物的50%和70%。为了提质增资降成本,我省围绕资源禀赋和稻作区域特色,强化稻田综合利用和种养一体,大力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探索出了“一地双种、一田双业、一种两收”的新型水稻绿色高效生产体系。

今年,我省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稻渔共生模式发展至561万亩,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除了巩固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以外,还探索发展了“香稻嘉鱼、稻鳖(鳅、鳝)共生”等其它稻渔共生模式;洪湖、浠水等地探索发展了“中稻-再生稻-绿肥”“早籼-晚粳”等稻粮统筹模式;襄阳、荆门等地探索发展了“优质稻+食用菌”“中稻+油菜”等稻经轮作模式;石首、大悟等地探索发展了“稻+鸭(蛙)+绿肥”的稻禽协同模式。

模式创新,带来综合效益提升。据省农业厅统计,稻渔共生模式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倍至5倍,其中“稻虾共作”平均亩产水稻600公斤左右,小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有机稻+大球盖菇”模式,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种植大球盖菇,亩均消耗秸秆5000公斤左右,亩均收获有机稻谷400公斤以上,鲜菇4000公斤,亩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同时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福娃集团流转3万亩土地建设稻虾共作基地,年产值可达1.5亿元,辐射周边13个村近万农户。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