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看榆林足迹 征沙治土书就绿色传奇

中国科技

2018-10-17 14:55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北部风沙肆虐、环境恶劣,南部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的特征。

a8b2peb9

为了生存与发展,榆林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的征沙治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工作,迅速形成“南治土、北治沙”针对性防治体系。经过不懈的综合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3亿吨减少到1.9亿吨。

扭住治沙治土不放松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一年六十天风,打过春,又刮七七四十九天摆条风”……这是过去榆林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号召群众向沙漠进军,并于1950年开始筹建榆林第一个治沙造林林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后又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为大规模治沙造林奠定了基础。1952年,无定河流域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域之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选择韭园沟流域作为黄河流域治理试验试点。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征沙治土“运动”在榆林大地深入持久地展开。

4edx2ea4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历任领导坚定不移地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扭住治沙治土不放松”,班子换、事不变,一届连着一届往下传、一茬接着一茬踏实干。与此同时,一批“草”书记、“林”县长以实际行动带领群众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4y40kxa1

1979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1980年,榆林首次进行牧草飞播试验成功,在红石峡建立了我国首个沙漠地带飞播示范区;1982年,无定河流域被国家列为全国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片之一,确定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并实施至今;1985年,榆林创造性提出允许个体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地可以雇请帮工,短时间内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60多万公顷……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见证了榆林征沙治土的辉煌历程,一个个喜人的成果反映出榆林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榜样带动全民植绿

在征沙治土的过程中,榆林还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治沙英雄、造林英模,萌发并孕育出以“不畏艰辛、不屈不挠,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求实奉献、追求和谐”为内涵的榆林治沙精神。

yk0c42y1

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等老一辈治沙人长年累月在风沙中植树造林,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顽强不屈的毅力战胜了沙魔;两次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常秀英,结婚第三天就出门修梯田、打淤地坝,由于手脚天天泡在冷水里干活,早早就得了关节炎;张继宁在黄河岸边的土石山上挥汗如雨,几年间垒石造田15.6亩,引来沿黄57个村庄学习借鉴;依托科技部、国家林业局项目支持,新一代治沙劳模张应龙在科技治沙造林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efcd69pp

征沙治土,勤劳吃苦的精神诚然可贵,治理理念与方法的科学化更需推广。为掌握榆林毛乌素沙地风沙移动规律及飞播作业技术,省治沙研究所科研人员漆建忠曾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步行10公里沙丘路赶到飞播区开始工作,经过8年试验研究和3年多的示范,最终攻克沙漠飞播科研难题,使榆林飞播造林保存面积达到43.8万平方公里,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飞播治沙第一人”;“榆林樟子松之父”孙祯元是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榆林研究治沙,为搞好治沙植物引种工作,他的足迹踏遍“三北”11个省区,最终将大兴安岭的樟子松引入毛乌素沙漠试验造林成功,填补了沙区造林没有常绿树种的空白;在米脂县农村担任农业技术员的林关石,鉴于坡式梯田地埂易被暴雨冲毁,历经多年探索出水平梯田建设技术,后在全国山区农村广泛推广,他也被业界称为中国水平梯田的“鼻祖”……

8zcf6281

榜样的力量不止感动还有带动,现在,榆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征沙治土、植树造林中——个人、团体通过认建、认养、捐资等多种形式积极义务植树,“家庭林”“亲子林”“纪念林”等层出不穷,五年内榆林先后建立起20多处义务植树基地,有450多万人次义务植树5000余万棵,全民植绿、爱绿、护绿掀起新风潮。

从黄到绿的“色变”

出生在榆林,从小饱受“沙害”之苦,1981年至今又一直从事着防沙治沙、林业科研、“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工作,陕西省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史社强,可谓改革开放以来榆林生态治理的见证者。在他看来,榆林4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就是一个从黄到绿的“色变”过程。

379b60bp

1995年8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就曾对榆林的治沙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全国荒漠化以1.39%的速度扩大的同时,榆林沙区却是以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在缩小,沙区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我国防治荒漠化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如今,榆林治理沙化面积已突破2.44万平方公里,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

qcpee8qb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的征沙治土成果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与点赞。1992年“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期间,与会日本、以色列等国百余名专家就盛赞“从榆林治沙奇迹看到了人类荒漠化逆转的希望和前景”;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也评价榆林治沙成果“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今年6月,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也选择在榆林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中国的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防沙治沙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全国防沙治沙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cxp52b6d

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榆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曾经的“沙害”变为如今的“沙利”,风沙区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业、沙漠旅游业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往日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现在稳产高产的耕地。目前,我市又在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把全市12个县市区打造成碧野护城、绿脉绕城、翠林拥城、清波映城的森林城市。

“南治土、北治沙”成就了榆林的可持续发展,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蔓延的趋势。而就这些成就汇聚起来,就是榆林人民满怀壮志书写出的一部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