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满鲜红草莓的摊位在路边一字排开,摊主们则站在一旁等待顾客。这是不久前北京市顺义区沿河村的街边景象,每到草莓上市季,这里的草莓种植户都会在街边支起摊位,售卖当日采摘的新鲜草莓。
走进其中一座大棚,草莓整整齐齐地生长在地垄间的黑色地膜之上。大大小小的草莓红白相间,簇拥着点缀在茂密的绿叶之间。今年是任玉梅一家从事草莓种植的第10年。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承包了12个大棚,共种植近12亩草莓,有奶油、红颜和雪兔3个品种。据任玉梅介绍,草莓通常在7月开始育苗,经过近6个月的精心培育,第一批草莓在12月成熟上市,一直到次年的5月底最后一批草莓成熟,整年的草莓种植才算“落下帷幕”。每个大棚每年需要投入3.5万元的资金,用于场地租赁、材料购买、育秧施肥和雇佣短期工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任玉梅一家承包的12个草莓大棚每年能够带来约24万元的净收入,但近两年,他们的收入有所下降。
“种草莓很辛苦,忙的时候一天有18个小时都要在湿热的大棚里弯腰劳动,这种强度一般人坚持不住。特别是七八月,天气热、强度高,很多短期工工作一两天就热得受不了了。”任玉梅说道,“我们种草莓的经常打趣自己,除了没人疼,身上哪儿都疼。今年北京市政府给我们每年每亩补贴1400元,虽然这些钱和种植投入的资金相比并不多,但对我们的草莓事业也是一种鼓励,感谢政府在疫情之下为我们排忧解难。”
虽然种植不易,但是任玉梅和丈夫也依靠着小小的草莓供养一双儿女。他们的女儿已经上了大学,就读师范院校,儿子在上初二。两个孩子都会在寒暑假回归田间地头,帮着家里人一起忙活草莓事业,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任玉梅的女儿招呼着驻足的顾客:“尝一个,尝一个,我们的草莓不只是甜。”一口咬下去,待微微的酸味散去后,留在唇齿之间的便是那一抹甘甜的草莓清香。而更多京郊草莓种植户的生活,也如同这甘甜的草莓一样,越过越红火。
转发0评论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