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作物种类多,也是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多发、重发、频发、广发的国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程度重、频次高、区域广,对我国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安全生长造成较大威胁。据全国植保专业统计, 2012 年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 39 亿亩次,防治面积为49 亿亩,分别为种植面积的2.9 倍和3.6 倍;实际损失和挽回粮食1560 万吨和7770 万吨,损失量接近总产量的17%。病虫害危害除降低产量外,对农产品品质也有严重影响,如谷物受病虫害危害后,形成虫蚀粒、病斑粒和生霉粒等,除影响外观、色泽和口味外,有些病菌还可产生毒性物质,致人畜中毒。因此,做好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重大意义。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据《中国农作物病虫害》记载,我国农作物害虫发生 838 种、病害 724 种,可危害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果类、饲用和药类作物等。
(一)虫害
虫害包括昆虫或螨类造成的危害。按危害寄主植物范围的广、窄,农作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害虫。单食性害虫即只取食危害1 种植物,如三化螟、褐飞虱只危害水稻;寡食性害虫只取食1 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植物,如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白菜、甘蓝、萝卜、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多食性害虫取食寄主植物范围广,涉及不同科的植物,如玉米螟、粘虫、草地螟、蝗虫、棉铃虫和棉蚜等。
按害虫危害部位和取食方式,可分为地下害虫、食叶性害虫、刺吸性害虫、钻蛀性害虫。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生活在土中或土表危害根茎部,造成植株萎蔫、根茎部被咬断或生长点受损出现丛生、矮化等症状,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食叶性害虫是指咬食植株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严重者叶片被食尽植株呈光秆,此类害虫种类较多,如菜青虫、粘虫、蝗虫、稻纵卷叶螟、草地螟、甜菜夜蛾、叶甲类等;刺吸性害虫是指害虫刺(锉) 吸植株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失绿形成白色斑点、叶片皱褶、心叶扭曲,或果实(籽粒)被吸空形成瘪粒甚至空壳,常见的蚜虫、飞虱、蓟马、叶螨、叶蝉、小麦吸浆虫和蝽类都是此类害虫;钻蛀性害虫是指害虫从植株心叶、叶鞘、茎秆或穗轴内进入取食危害,水稻上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 小麦上有麦茎蜂、麦秆蝇等,玉米上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等, 此类害虫从心叶、叶鞘缝隙或叶鞘外蛀孔侵入,在叶鞘取食内壁组织,造成花叶、叶鞘变色、枯黄、枯死,叶片随之枯萎,随着虫龄增大,害虫蛀入茎秆危害,形成虫蛀孔、折茎、枯心、枯穗、果穗被蛀食等。
(二)病害
病害是指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引起农作物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异常,这种偏离正常状态的现象就是农作物发生了病害。以上两种诱因可引起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前者是指由病原生物侵染农作物引起的病害,后者是指没有病原生物侵染,仅仅由于农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恶劣、不利农作物生长,例如有严重的空气或废水污染、使用不适当的化肥或农药、突然的天气变化等,这些条件使农作物无法适应或忍耐而出现的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按病原生物不同,可分为真菌病害、病毒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病害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病害,每种农作物都有几种至几十种真菌病害,常见的有水稻上的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等,小麦上的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玉米上的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和丝黑穗病等。病毒病害种类和危害性仅次于真菌病害,小麦上可发生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小麦红矮病等近十种病毒病害,水稻上有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齿叶矮缩病和草矮病等,玉米上有粗缩病、矮花叶病、红叶病。细菌病害在大田作物、果、菜上都有发生,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上发生比较多, 有些作物上可发生三四种以上的细菌病害。细菌病害的发生数量和危害严重性都不如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害, 但也有不少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茄科作物的青枯病和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等。线虫病害是由属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的线虫寄生在植物体内,其危害表现的症状与一般的病害症状相似, 因此称为线虫病害,常见的有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小麦粒线虫病、水稻根结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等。病害多依外部表现症状或病征而定名,因此,从名称上即可看出其危害症状。
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因子
(一)病(菌)虫源
具备一定的病(菌)虫源是病虫害发生的基础,按其来源不同分为当地和外来两种。农作物上发生的病虫害多数来自当地,最为普遍的是田间植物残体,如小麦赤霉病的菌源存在于小麦、玉米秸秆或稻桩上,玉米叶片等病残体是玉米大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玉米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螟虫类存在于植株秸秆内,小菜蛾(蛹) 在蔬菜寄主田残株落叶或杂草上;其次是土壤中,油菜菌核病、玉米褐斑病等病害以菌核或孢子囊等形态的休眠体存在于土壤中,棉铃虫、小麦吸浆虫、蝗虫等以蛹(或茧)、卵在土壤中滞育越冬或越夏;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也是许多病虫害的携带介体,小麦散黑穗病、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存在于种子胚内和薯块内,小麦全蚀病等以病残体混杂在种子中,小麦腥黑穗病等菌原体粘附在种子表面。
有些病虫害因寄主或气候的影响,病虫源只能来自异地,如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为追逐合适的寄主作物和躲避恶劣的气候条件,每年进行北迁南回的往复迁飞、多代次辗转危害。专性寄生的小麦条锈病等气传性、专性寄生病害,冬季在纬度或海拔较低有小麦生长的区域越冬,夏季则选择在海拔较高有自生麦苗或晚春麦的地区越夏,年年循环往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靠白背飞虱作为虫媒进行迁飞、传播病毒,引起不同区域病害的流行。
(二)作物寄主条件
在有一定数量病虫源的前提下,适宜生育期的寄主植物(作物)也是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必备条件。除每种作物都有其常发或重发的病虫害外,每种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也有最易发生的病虫害,如小麦抽穗扬花期最易受赤霉病侵染危害,水稻分蘖盛期、抽穗期分别是叶瘟、穗瘟发病时期,这些易受危害的时期称为作物敏感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时期。同时,不同品种由于其形态、内部物质或代谢机理的不同,忍受或抵抗病虫害危害的能力也有差别,由此选择出生产上有用的耐或抗性品种, 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三)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指既适合作物生长又适合病虫害发生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土壤小生境。每种病虫害在其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才发生,都有其最适合的温度范围,超过临界低温或高温,都不适宜发生与危害。各种病虫害对温度的喜好有差异,棉铃虫、蚜虫等是相对喜旱的种类,玉米螟、粘虫、棉盲蝽是喜湿害虫,因此“,旱天”和“涝天”都有适宜的害虫发生。病害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更易发生,如小麦条锈病叶片须在有水滴或水膜或100% 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病菌才能侵染;小麦白粉病在相对湿度为0~100%范围内病菌都能萌发和侵染,但以75%~ 99%为最适;小麦赤霉病病菌萌发空气相对湿度为80%~100%,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小麦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由于其对环境湿度要求严格,只有在作物敏感期遇阴雨天气,病害才流行,这类病害称为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光照对病虫害发生有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光对小麦白粉病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小麦种植群体大、郁闭田块白粉病发生重;小麦条锈菌在侵入末期和潜育期需要光照, 赤霉病在自然散光和通气环境下在植物残体上病菌才产生子囊壳,即光对小麦条锈菌和赤霉病发生有利。
作者: 姜玉英
审稿专家:陈志新
转发0评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