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小农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老纪服农

2019-04-02 10:36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智农社区# #农业政策情报站# #我是新型职业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小农户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福锁

3月28日,由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盟主办的首届中国农业服务者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分享了科技小院做农业服务的实践和心得,发言如下: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儿。我们仅仅做了一些为小农户服务的探索,我在这儿介绍一下我们的想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给我的题目是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服务,我围绕这个题目展开。小农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问我需要什么服务,最好就像电视机一样,开关一开,服务就来了,但问题是,谁都不可以做到,我们农业特点就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就要面对现实,小农户分散、交易程度不够高,我们生产资料随便到村里可以看到,可以由几十种肥料、几十种种子,农民不知道有什么,大学有专业,到了农民没有专业,从种子到最后的丰收要全部才行。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我们也做了一个调查农民需要什么,调查大家觉得技术是第一位,有技术比较好。技术什么比较难?技术性比较强的知识是最难的,像肥料技术、农业指导技术等等都是他们认为最难的。

小农户需要什么服务?刚才张司长讲全程从种到收到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服务,这样才可以保证生产好。举一个例子河北省曲周县做了小麦玉米的工作,从柱状图可以看出来我们去之前产量基本上是全国最高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当地的潜力只实现了60%,40%的潜力没有实现。

我们怎么做的?最简单的办法把小麦、玉米从种到收,所有的技术分析一遍,选了十项最关键的技术,这只是说品种、播种,然后施肥、灌水等等,把这十项的每项技术可以贡献的产量做分析,没有一项技术可以完全解决农民的问题。

贡献最大是玉米的品种,贡献只有20%,其他的5%、8%的贡献技术都不能忽视,如果忽视的话最后产量就不行。

所以说中国农业进入了综合管理的时代,不再是某一个限制因素,像过去施肥就可以增产多少,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服务必须是全面的,必须是综合的。

这十项技术多少农民用了?调查的结果平均18%,十项技术都很好,可以决定产量,但是82%的农民没有用,为什么?分析结果之后发现知识的问题,他们没有知识还是没有技术,还没有钱或者基础设施不够?所以问题分析之后对老百姓来说最共同的问题就是没知识、没技术、不知道怎么弄,这是最关键的。

所以我们采取的一些办法,告诉他们这些技术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儿,这就是培训。然后让他们看这些技术怎么发挥作用,做示范,然后他在用这个技术的过程中怎么让他把技术用好,不出毛病,这需要你指导他。甚至你建专门的示范方,让他看这些技术怎么到位,等等不仔细说了,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

有一条我特别强调,我们一听领导讲政策有多好,专家讲技术有多好,农民照做一定增产,这是错的,农民照着你说的不能增产,怎么增产?农民要用适合他们的技术、条件才可以增产,所以我们叫农民参与式的创新,我带着技术去,不让农民直接用我们的技术,我们和农民商量,农民说技术不错,我们改改就可以做出适合农民的技术。

比如说我们讲应该灌几次水,农民说不行,等水等的很苦,所以农民就采取了保水措施,农民的技术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我们做了分析,里面的支柱是我们的。我们以为我们的产量比农民高,我们想的是更节水、更节肥,农民想的是可以用水、可以用肥,但是要减少劳动力,结果农民产量比我们的多,这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不能把农民当成机器,有好技术拿去用就可以了,我们要一起努力,这是搞技术非常重要的观念。从结果可以看到2008年底,红色标注的是我们的技术,绿色标注的是农民的技术,我们刚刚比农民好,到后来农民甚至要超过我们,农民的进步非常快,非常大,我们可以和农民一起实现技术的服务、技术的应用。

你怎么把技术应用到更多的农民手里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如何获取信息,怎么让农民产生兴趣,如让他们理解,如何让他们真正行动起来,我们都在文章里发表过。比如说吸引眼球,我们采取了科技长廊的办法,给农民科技日历的办法,让农民知道这个事儿很重要,改变态度和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奖励,让农民自己讲。比如说任何一个节日,我们组织农民搞一个活动,给农民颁奖、发奖章,这些方法都很好,农民很喜欢。

怎么强化知识的呢?比如说从种到收关键时期做的农户就是这个村的示范户,其他人要到他那儿学习,农民自己讲我是怎么讲的,为什么最后农作物的病少。

怎么改变农民的行为呢?

我们靠村的组织和合作社,也靠科技农民的自主性,后面是科技农民愿意给别人做服务,开着车到地里去帮助农民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些模式不仔细说了,但是怎么让这些模式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谁可以做这样的服务?怎么样做这些服务,我们很多技术人员没有办法待在人民身边,所以我们需要打造平台,大家分工协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譬如说组织方式,我们在河北曲周有五种不同的组织方式,七八年前农民日报社报了土地不流转也可以实现大方操作,现在这种模式特别多,但是一定要适合当地情况做这种模式。要让政府和农民一起做,比如说曲周县一开始不了解我们的小工作,到最后来人参观都是曲周县委、县政府的功劳。

其次必须要和企业合作,我们只能做样板,我们不可能做更大的面积,企业通过产品可以大面积应用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和化肥企业合作,化肥企业根据我们在生产一线了解需要什么比例,需要什么样的肥料生产农民需要的肥料,我们和政府一起给农民做服务,把好肥料的效果发挥出来。

我们这么多年和很多企业做合作,并且取得了成果,比如说75%的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可以满足作物的需要,全球现在复合肥、配方肥可以满足作物需要的不超过12%,80%仍然是浪费很厉害的,这样我们可以让产品带着我们的技术大面积服务我们的农业。

产、学、研、用,政府、企业、科教、农民完全可以通过科技小院在一个平台上把我们的知识、技术、政策、信息、资源全部变成农民的能力,只有变成农民的能力最后才可以真正实现我们农业生产的目标。

我们总结一下过去的十年,全国1152位科学家,有45420位政府推广人员,还有13万企业推广人员,我们一起在两千万农民的土地上一共1.6亿亩土地上实现增产11%,减肥16%,增效30%以上的效果。这篇文章去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之后,现在全世界的非洲、东南亚希望把我们的经验转移到他们那边去,这个经验是什么经验?非常简单的经验就是我们必须在农民或者是生产企业一线,必须要有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把政府、企业、农民、科教力量结合起来做科技创新、做人才培养、做社会服务,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服务到家,这就是我们科技小院做的工作。

科技小院和别的推广服务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因为住在生产者身边,和他们一起进步,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我可以到那儿讲两个小时的课,农民采取我知识的比率只有10%,我在那儿干一季采用50%的技术,如果一块干一段时间百分之百接受,而且他会把技术用进去,五年之后回去看你的技术仍然起作用,而且农民与时俱进把新技术纳进去发挥作用,如果农民可以用的更好,两年就可以实现这个效果。科技小院的模式非常辛苦,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非常幸运去年国务院给我们科技小院模式颁了一个扶贫奖,我领了奖,我们仅仅是想探索一下到底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可以把农业做的更好,没想到这个模式在国家扶贫里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们现在提出来要用这样的模式来做全域的绿色发展,今年建六个科技小院,刘主任把各个部门的年轻人全部住在小院儿里,一年四季和老师、同学、管理人员可以一起在六个产业里走出新路子,我仅仅用我们做的一些探索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希望大家在新的产业、新的联盟里能够为我国农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祁莉

4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3

农友4556

2019-04-12 11:50

张福锁院长讲得很好,好,好,我相信你们,多下到农村!多讲讲!多看看!多点会,多点人,好吗?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4108

2019-04-07 04:24

科学种田是农民渴望的。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民0396

2019-04-03 20:56

这个模式不错,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