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昌邑市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综述

潍坊乡村振兴学院

2024-10-12 16:03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仲秋时节,天高云淡。行走在昌邑乡村田野,满眼翠绿、万物丰茂。一片片田野丰收在望,一个个果园硕果盈枝,一条条乡间小路四通八达,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幅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画卷次第展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昌邑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无限的智慧,扎根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昌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昌邑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一、农业强起来 “盐碱滩”变成了“吨粮田”

眼下,在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的一处大田内,一垄垄泛黄的稻田长势喜人。伴着阵阵轰鸣声,几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徐徐起飞,随着无人机飞过,雾化农药被精准、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

“还有1个月就可以收割了,预计每公顷产量在6.8吨以上。”站在田埂上,青阜农业综合体生产经理徐光亮告诉记者,尽管前期遇到多雨天气,但通过及时田间管理,今年稻子长势不错。

 

据悉,围绕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青阜农业综合体投资2500多万元建设了青乡为农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大数据智控中心,将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检测、光照指数等数据统一收集、汇总、研判,用大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技术调控。在这里,浇水、施肥已由田间劳作变为室内作业,只需根据农作物需水量随时调节水源供应,一键启动即可完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也让昔日沿海少人问津的“盐碱滩”,变成了高产的“吨粮田”。

其实,随着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采摘不弯腰”成为昌邑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昌邑市积极探索“农田数字化、园区数字化”发展模式,温室大棚、智能农牧场、植物工厂等不断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供给持续增加,更好满足人们多元化食物需求,提升了“大食物”供给水平。围绕粮食、生姜、畜禽、水产、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建立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9处,培育提升数字化、智慧化、创新型、科技型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7个。潍水苗木果蔬基地荷兰豪根道智控系统、优然牧业“慧牧云”奶牛养殖、青阜农业数字良田相继入选“潍坊市数字农业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昌邑大姜”品牌价值达到35.8亿元,在全国生姜品牌价值中位列第1位。坚持牧鱼耕海、向海图强,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涵盖对虾、梭子蟹、大菱鲆、贝类等多个养殖种类。

二、农村美起来 从“美丽”到“和美”

民居房舍整齐有序、村中街巷干净整洁,文明标语处处可见……漫步在饮马镇杨家屯村,一幅清新的文明乡村新图景映入眼帘。

提起75年来的村庄变化,村民孙大爷最有发言权,今年86岁的他经历了烧柴、燃煤、用气做饭、用电取暖的生活历程。“以前村里道路尘土飞扬,垃圾也多,特别是到了冬天,取暖只能烧煤,出来进去沾泥带水的。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出门回家,鞋上都不沾泥,家家户户都实现了清洁取暖,农村越住越舒服了。”

在昌邑,像杨家屯村一样的和美乡村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昌邑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强农村技术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深耕城乡环卫一体化,创建了在全国推广的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昌邑模式”,农村改厕任务目标提前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共完成530个村、13.4万户农户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82%、89%,向100多个县市输出模式和经验,工作成效位居全潍坊市第一,经验做法被省生态环境厅称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昌邑样板”。建成美丽庭院示范镇4个,示范村48个,美丽庭院户15469个,建成率达到49.49%。重点打造的1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品片区全部达到“五化”“五有”“三清两改”标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龙池-柳疃-卜庄”和“围子-石埠-饮马”两条美丽乡村游路线基本形成,增添了我市农村旅游底色,增加了周边群众收入。

三、农民富起来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9月22日,2024年昌邑市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四届昌邑•柳疃丝绸文化节开幕。期间举办了昌邑市第二届“和美乡村健康跑”、昌邑优鲜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非遗项目展示、锦绣•柳疃摄影展、童心绘丰收书画展、群众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我市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丝绸文化新内涵,让广大群众享受丰收的快乐、劳动的幸福,增强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和信心。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近年来,昌邑市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平台,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服务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惠及群众30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市文化馆专业演员和文艺家协会会员成立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针对不同文艺团体开展“艺术进乡村”点单式公益培训活动,年均培训100余场次,培训群众14000余人次,将书法、美术、摄影、广场舞、戏曲、二胡辅导培训送到百姓身边,打造了“文联万家 艺润昌城”文艺品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年均送戏近700场,实现行政村100%全覆盖。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年均放映8200余场次,创新探索“公益电影+流动书屋”“公益电影+卡拉OK”模式,将公益电影放映平台打造成综合性、流动性农村文化驿站,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餐”,“映前享阅读”“映前唱一曲”已成为昌邑农村文化生活的新时尚,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级。

截至目前,昌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五有”标准全覆盖,柳疃镇、卜庄镇大陆村、柳疃镇青阜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达到41个,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94.8%。镇街区、村(社区)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率达到100%。龙池镇马渠村入选中组部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围子街道党建综合体入选全省党建综合阵地试点项目。

下步,昌邑市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树牢“大农业”思维,全面落实“双百双千”工程,聚焦推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等重点任务,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昌邑路径”。

4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母十一

2024-10-16 08:16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