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养蜂过程中,专业的养蜂人都知道养殖强群有诸多的优势,比如说整体的抗病能力、蜂群防御天敌的能力以及采蜜能力都是最强的。尤其是采蜜能力,无论是整体的产量还是平均到每一只蜜蜂的采蜜量,都是弱群无法相比的。所以,养殖强群是所以养蜂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因为强群是衡量蜂蜜产量高不高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什么说是之一而不是唯一呢?
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都认为只要有强群就可以保证有高产量的蜂蜜,其实这只是大家一厢情愿罢了。如果外出采集的外勤蜂在效率上得不到提升,依旧是传统方式,即使你养殖的是超大型蜂群,蜂蜜的产量肯定也不会高。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蜂群外勤蜂的工作效率呢?接下来我们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让所有的养蜂人都能从中受益。
在传统的养蜂过程中,大家都只知道强群是获得高产量蜂蜜的基础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有了强群的蜜蜂就一定可以获得高产量的蜂蜜。即便是在蜜粉源充足的花期也依然如此,甚至更为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了解一下以下四点再给出答案。
1.巢脾的结构
养蜂人都知道巢脾的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顶部的蜂蜜区、中间的花粉区、底部的繁殖区。同时也知道蜜蜂在采集蜂蜜花粉回来以后,都是要储存在特定的区域酿制的。即便是用来饲喂幼虫的蜂粮也都是用经过酿制好的花粉来调制饲喂。
2.蜂群的分工
蜜蜂为了达到更高的效率,蜂群里面的所有工蜂都是有明确分工的,具体可以分为内勤蜂和外勤蜂两种。内勤蜂大多数都是在巢脾的中下方饲喂幼虫或者建造巢脾,而大部分外勤蜂都是集中在巢脾上方的蜜粉区,因为外勤蜂的主要工作是把采集到的蜜粉储存在上方的蜜粉区。
3.蜂箱的结构
蜂箱的结构很多人都非常清楚,除了内部结构已经大小略有差异以外,它唯一不变的是巢门口的设计,无论是标准的蜂箱还是自制的蜂箱,大家都习惯把巢门口开在最底部。
4.采集的工蜂
外勤蜂在采集到足够的蜂蜜花粉以后就会返回蜂巢,然后把蜂蜜花粉分别储存在特定的上方区域。
重点:
从上面的四个介绍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专门从事外出采集花蜜的外勤蜂而言,采蜜飞回来以后应该是直接到蜜粉区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什么呢?由于传统蜂箱的巢门都是设在蜂箱的底部,虽然好处是方便蜂群清理垃圾,但是采集蜜粉的外勤蜂飞回来以后要先从底部的巢门口进入,然后再往上爬到顶部储存花蜜,接着又往下爬到巢门口继续飞出去采集花蜜。采集蜜粉工作的外勤蜂在蜂箱内壁上下来回爬行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多走弯路的过程。其实外勤蜂这些弯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由于蜂箱特定的巢门设计而让蜜蜂无法改变而已。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外勤蜂采蜜的效率,像这样的情况,你觉得蜂蜜产量会高吗?
如果采集蜜粉工作的外勤蜂是从巢脾的中间下方往上爬到花蜜的储存区,还要经过下方的内勤蜂工作区域,如此一来就容易出现拥堵现象,蜂群越大越容易拥堵。这就像我们人类的快递员在工作路上出现拥堵和多走弯路一样会延误工作时间,进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前面已经很详细介绍了即使是强群蜜蜂,如果采集的外勤蜂经常多走弯路,工作效率肯定是不高的,那么蜂蜜的产量肯定也不高,怎么办呢?既然是由于巢门口造成的效率低下,我们就要从巢门口设计入手,让采集的外勤蜂少走弯路多采蜜。
处理意见:具体的做法就是根据外勤蜂的工作区域来增加巢门的出口,由于外勤蜂的工作区域都是在巢脾上方的蜜粉区,所以巢门口应该在蜂箱上方对应内部巢脾上方的蜜粉区再开一个,而且最好开大一点,方便让采集回来的外勤蜂以最短的爬行距离把花蜜储存到蜜粉区,这样一来就避免采集回来的外勤蜂多走弯路,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蜂蜜的产量肯要定比只在蜂箱底部开巢门口蜂群高很不少。
根据我们试验统计,在蜂箱底部和蜂箱上方同时开巢门,同样大小的蜂群在同一个蜂场的采蜜期,蜂蜜比只在底部开巢门口蜂群增加大概5%~10%的产量。
注意:由于现在大部分人的蜂箱都是标准蜂箱,巢脾的长度比较长,如果只在一边开巢门口,采集回来的外勤蜂同样也要爬到另一头才能储存花蜜,这样也是效率不高的,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两头的上方同时开一个方便外勤蜂出入的巢门口。需要注意的是,蜂箱底部的巢门还是要留着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清理垃圾。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四处开巢门不利于蜂群保温,其实这个不必担心,因为蜜粉源期间的气候温度都是比较热的,而且蜂群自己会聚集保温。如果靠蜂箱内部恒温的话,巢脾上面的工蜂就会四处散开,这样一来就让腊螟产卵有了机会,那你反而得不偿失,所以蜜源充足期间多开巢门反而有利于蜂群结团防止腊螟产卵引起巢虫危害。
附:至于到了冬天或者缺乏蜜粉源阶段,上方的巢门可以设计成活动的,到时候关上方的留底部原来的巢门就可以了。巢门多开可以补上,但是错过了蜜粉源阶段,蜂蜜产量就无法弥补,养蜂人都知道养蜂的目的是为了取蜜,而不是怕蜂箱多出一两个巢门。
结语:综上所述,蜜蜂强群是可以增加蜂蜜产量,但是一些人为的巧妙改变,还可以让本来就是强群的蜂蜜产量再增加5%~10%,就看大家愿不愿意去尝试改变咯。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一直被传统淹没,总的来说就是不思进取。#智慧农民#
转发0评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