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18万余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农用地面积占31.5%,截至2009年,已用于耕种面积只占农用地面积2.8%,平原和草原占27%,而占70.2%的是尚未开垦的土地。柬埔寨农业主要集中于粮食作物、渔业、畜牧业和林业。柬埔寨,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种植水稻的区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以洞里萨湖为中心的7个省份,每公顷大米净产量可超过1吨;泰国湾附近的戈公等两省,每公顷产量达0.8吨;以及山林地区的蒙多基里等4个省份,每公顷产量仅有0.6吨。柬埔寨每年产两季水稻-雨季稻和旱季稻,雨季稻5~7月种植,2013年播种面积达256万公顷,旱季稻11月种植,面积47.2万公顷。除盆地区域大量种植水稻外,柬埔寨丘陵地区还盛产玉米、木薯、橡胶等多种作物。柬埔寨地势低洼,雨水丰沛,森林茂密,57%的国土面积为树林,不仅木材充足,还为优良的草药提供了生长环境。在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同时,柬埔寨的农业生产率却不尽如人意。水稻每公顷平均毛产量3.2吨,远低于越南的5.5吨和中国的6.5吨,而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澳大利亚旱地稻已经开始种植,甚至可以达到每公顷9吨。与此同时,由于只有4%的雨季稻播种两季,且旱季稻播种不超过总面积17%,大多数农民能否达到平均产量时而要看运气。据国际水稻研究会(IRRI)的估算,每年柬埔寨因气候、害虫、储藏、运输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高达30%~50%。
在生产方面,柬埔寨农业生产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多重的。首当其冲的是缺乏灌溉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山区地区。湄公河和洞里萨湖附近的省份雨水丰富,实居省(Kampong Speu)、干拉省(Kandal),茶胶省(Takeo)和波罗勉省(Prey Veng)等省份尚能有充足的灌溉。而远离盆地地区的据估计只种植了不足可耕种面积一半的水稻,有当地民众表示,可供应的水只能够满足1/4~1/3的灌溉需求。
另一个降低产量的原因是缺乏市场销售农作物。很多柬埔寨小农家庭只种植稍超过足够自给的粮食量,因为他过剩的产量很难找到买家。影响粮食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在干虽然柬埔寨国内粮价在亚洲范围内几乎最低,但其出口标价(Freight On board,FOB)却远高于泰国和越南。某柬埔寨政府高级幕僚的说法是,“非官方的买卖必要的提价”。因此,柬埔寨粮食出口因价格问题在国际上竞争力不足。第三个问题在于缺乏资本。从农民角度,资金匮乏导致必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如优质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用机械严重不足。在已经具备机械化操作的地区,因为没有资金支持设备和燃料,也没有其他社会组织支持,大量的农民依然依靠人力劳作,无法社会化生产。从社会角度,柬埔寨几乎没有大型的稻谷烘干和研磨企业,而仅存的企业也因为没有资金在收获季大量采购优质的稻谷,以至于无法以最高产量生产。由此,大量柬埔寨生产的过剩粮食被越南和泰国企业以低价购买然后运回本国再生产,最后甚至贴上“越南大米”的标签在国际上售卖。
另外,教育水平低下、缺乏维权意识也是农民再遇到涉及土地权益和经济纠纷的问题时,没有维权意识。同时,由于国内法制尚不健全,农民没有规范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有效的社会组织担负维权责任。综合以上的现状,不难发现,通过特许经营用地的方式开放解除投资限制,开放土地利用的种类,是解决现有问题的较好途径。一方面,土地开垦潜力巨大,大量土地亟待引进资金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解决生产中的灌溉、机械使用等技术性问题,提升农业生产率,增强竞争力,甚至解决就业问题,都需要在保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对外来投资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同时,广泛的对外开放不仅提升双边甚至多边贸易,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动力,更为地区性、全球性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转发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