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流胶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桃树栽培管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桃流胶病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2003年重庆部分桃产区,流胶病平均发病率在66.80%左右,平均病情指数41.10;2005、2006年北京部分桃产区,流胶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93.73%、91.05%,平均病情指数74.98%、66.07;2008年广东省连平县桃产区,流胶病发病率达到100%,经济损失高达338.7万元;2009年湖北省孝感、仙桃等地,桃流胶病的发病率也高达100%。由此可见,桃树流胶病俨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多数桃产区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所以采取何种措施来针对性防治此病,是当前桃树研究者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症状
桃流胶病通常分为2个类型,分别为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比如冻害、日灼、机械损伤以及修剪过度等;和由生物因素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比如细菌和寄生性真菌。这2个类型的流胶病,因为致病渠道存在细微差别,所以症状也有些许差异。
非侵染性病害:常发生在桃树的主干以及大枝部位,在发病初期病害部位会肿胀,之后变为半透明的树胶,这些树胶与空气接触之后,就会因氧化反应的作用,变为红褐色至茶褐色,质地也随之变硬。病害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枝条受害部位会逐步干腐,进而整个枝干或树体干枯死亡。
侵染性病害:不同树龄危害部位存在差别,幼树多发生在主干上,成龄树即可在主干、主枝以及侧枝上,也可在果实表面和果核部位发生,其侵染范围更广。不同年龄的枝条其危害症状也存在差异,一年生枝条受侵染,常在皮孔周围呈现瘤状突起,并在其上散布分生孢子,等到来年的5月份瘤状突起会逐步开裂,褐色透明胶质流出;多年生枝条受侵染后,产生的是水泡状隆起,当年即可产生树胶,严重的时候还会形成溃疡,进而引发其他病菌的侵染危害。
二、发病规律
非侵染性桃流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致病原因比较多,常见的自然灾害(涝灾、冻害、日灼、旱灾等)、土壤理化性质差、修剪方式不正确、田间操作引起的机械损伤、砧穗组合不恰当以及病虫侵染伤口等等。其中容易引起桃树伤口的病虫害主要是颈天牛、吉丁虫、蝽蟓、干腐病、腐烂病、炭疽病、细菌性穿孔病等,这些病虫和病菌一方面可以通过蛀食枝干造成伤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寄生危害桃树叶片,造成树势衰弱,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病害的发生。
侵染性桃流胶病主要是由葡萄座腔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菌在冬季主要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在受害枝条上越冬,产生分生孢子之后,通过风雨等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然后通过枝干的皮孔、伤口以及芽眼等处开始初侵染过程,当温度达到15℃之后,受危害部位出现明显胶状物质,气温越高,病情越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外围枝条受害比较严重的原因所在。
此外,通过多数桃产区流胶病的发病时间观察发现,多数产区每年都有两次流胶病的发病高峰时期,一次集中在每年的5月上旬至6月上旬,另一次是8月上旬至9月上旬。除此之外,桃流胶病的发上还与桃树树龄、温度、湿度以及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盛果期发病严重程度高于幼树,高温多湿果园发病明显高于通风透光良好的果园;树势中庸健壮的果园发病程度低于管理粗放的果园。
三、防治措施
虽然桃树流胶病有2种发病类型,但是实际在生产中这2种同时存在,所以导致致病因素更加负责,防治起来难度又加大了。针对此种情况,目前主要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整树势和减少病原菌侵染两个方面来控制流胶病的发生。
①清除越冬病原菌。在冬季进行清园的时候,及时清除果园内受害枝条、落叶以及果实,并带出果园进行集中烧毁。有流胶存在枝条,要刮除流胶硬块和腐烂组织。②保护树体减少侵染渠道。冬春季节进行树干涂白,一方面降低冻害,另一方面加强对腐烂病、蛀干类害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并且对树体的机械孙伤口、剪口进行愈合剂涂抹,减少病菌侵染入口。③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通过合理施肥、科学修剪、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培育健壮树体,进而增强抵抗力,减少病菌等侵染危害。
化学防治需要注意施药时间以及药剂选择,尽量在减少喷药次数的基础上,加强药剂轮流使用的次数,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在桃树发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21%过氧乙酸水剂80-100倍液等,以此杀死越冬后的病菌;在2个发病高峰时期,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天喷施一次,喷施3-4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有部分果农会在桃树生长季进行刮除流胶的处理方法,但需注意,处理后一定要涂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20%-30%石灰乳。
作者:张佳伟
转发0评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