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通讯员 许天颖)随着大地回春,各地春耕备耕的工作次第展开,但同时,病虫害也随之而来。疫情期间,农资、人力的运输一定程度受阻,大数据植保、作物生态防控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们围绕各自专业,就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病虫害风险献言支招。
草地贪夜蛾防控 要加强虫情监测
2019年春天,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去年一年,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危害面积246万亩,主要影响的作物为玉米。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胡高教授表示,“草地贪夜蛾已经在中国‘定居入住’一年,今年冬季温度比常年偏高,虫子越冬范围大,波及范围可能更广”。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2月份发布的最新情况,目前我国云南、四川等6省份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不仅是玉米,小麦、甘蔗等作物也有发现。胡高判断,在温度异常偏高的年份,若存在合适气流,3、4月份就有可能进入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这些省份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地,因此需要格外警惕。
虽然市场上有针对性的农药,但是胡高认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加强虫情监测,及时了解虫情,摸清草地贪夜蛾习性和发生为害规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他的团队正在开展草地贪夜蛾飞行生物学、细化迁飞路线等工作,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非洲沙漠蝗防控 风险很低
胡高最近另外一项紧急的工作,就是对非洲沙漠蝗入侵我国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团队基于2009-2019年十年历史气象资料评估后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是沙漠蝗的适宜生境,沙漠蝗在我国境内不会形成种群而造成大规模为害。
评估报告显示,印巴边界沙漠蝗群不可能越过青藏高原直入我国,唯一通道是从印度东进缅甸侵入我国。沙漠蝗迁移扩散分低空、高空两种类型。低空飞行时沙漠蝗能够自主控制迁移速度和方向,每天迁移距离约为150公里,印巴边界距离我国云南直线距离为3000公里,进入我国云南长达20天的持续飞行,加之印度大部、孟加拉国、缅甸及我国并非其适宜生境,通过该方式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低。高空飞行时,表现为顺风迁移,速度和方向与风向一致。
目前,印巴边界蝗群已繁殖定居,不会再扩散,下一代成虫约在4、5月份出现。虽然气流方向合适,但风速较弱,不利于蝗群向东扩散。胡高表示,“沙漠蝗入侵我国的风险较低,不排除少量个体能够进入我国云南,但无法形成种群造成为害。”
小麦油菜防病 及早准备农药物资
“今年是暖冬,利于病原群体生长发育,病害可能会重发,如果等病害发生后再进行防控,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农药系段亚冰副教授表示,当前是冬小麦返青拔节期、油菜抽薹生长的重要时刻,在追肥、浇水之外,需要特别关注预防作物病害的发生。小麦上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等是主要的防控对象,油菜的菌核病等也很快进入浸染期,因此要格外注意。
“冬小麦在温暖潮湿的春季,赤霉病菌可以侵染根、茎,但主要危害是在4月中下旬到5月初小麦扬花期进行侵染,灌浆期发病,目前看来,疫情对赤霉病的防治影响可能不大。在苗期和拔节抽穗期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其中,条锈病在西南、西北、华中和华北等地较为多发,江淮麦区叶锈病近年有加重趋势,应格外注意。”
段亚冰说,“油菜的菌核病也要注意,菌核病在油菜开花期为侵染关键期,也是防控的最佳窗口期,一般来说,长江中上游的油菜在3月中下旬开花,长江下游地区则在3月底、4月初开花,目前已经要准备相应的农药等物资。”
疫情影响下,针对当前我国小麦和油菜病害,段亚冰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杀菌剂生物学研究团队提出了“提质、增产、减药”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据团队负责人周明国教授介绍,由于多菌灵抗药性问题严重,且显着刺激毒素产生,会加重对小麦的危害,因此在抗药性发生比较严重的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及豫南等地,不推荐使用多菌灵及其他同类产品,如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等。
周明国建议,在3月中下旬初见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时,可以采用叶菌唑、戊唑醇或嘧菌酯有效成分5-8 克 /亩,兑水喷雾防治。在小麦扬花5%时,可选用氰烯菌酯与叶菌唑(有效成分15-20克/亩)、氰烯菌酯与戊唑醇(有效成分16-24 克/亩)、丙硫菌唑(有效成分8-12克/亩)、氟唑菌酰羟胺(有效成分8-10 克/亩)兑水喷雾;在扬花达到80%-95%时(约间隔3-5天)再喷药1次,该方法适用于全国冬小麦种植区。
针对华东沿海地区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严重问题,周明国建议,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抗药性菌株频率高达20%的地区,不再推荐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控。推荐使用啶酰菌胺或氟唑菌酰羟胺,按每亩8-12克(有效成分计)兑水30公斤,在油菜主茎开花95%左右时喷施第1次,3-5天后再喷施第2次药,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冬油菜种植区。
“推拉疗法” 实现生态防控
当前,作物防治病虫害是不是非得靠打药?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陈法军教授看来,首先要重视作物“保墒”。以小麦为例,所谓保墒,就是在小麦的返青拔节期,追加水肥、促进长势,“作物长势好,有虫也不怕”。
在山东济南地区上百亩的小麦试验田,陈法军教授课题组一改每年3-5月间集中喷药防治麦蚜等害虫的传统做法,通过小麦返青季适时充分浇水灌溉、适当追加促分蘖肥等农事操作方法,促进小麦长势,连续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试验田小麦产量相比只注重喷药防治害虫的田块产量还高。
根据多年来在生态防控上的研究和经验,陈法军介绍了针对作物害虫治理的“推拉疗法”。所谓的“推拉疗法”,就是通过在作物上喷洒“驱避剂”或在大田周边配置“引诱剂”,将害虫从作物上趋避开(即“推策略”)或从作物田引诱走(即“拉策略”),以实现农田害虫生态防治。近年来,这种防治策略已被运用于作物害虫生态防治上,即通过开发高效、低毒的“引诱剂”或“驱避剂”化合物,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但是,这些化合物还是有一定的药物风险,陈法军课题组将目光投向了作物本身,他们从作物中提取并鉴定出对主要害虫具有引诱或者驱避功能的植物源有效挥发物成分,再到化工中去寻找该成分,通过实验把握合适的浓度与剂量,从而获得植物源类“趋避剂”或“引诱剂”,这种被陈法军比喻成“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方法,既能有效降低药物风险,又能实现绿色生态控害的效果。
另外一种“推拉疗法”是在作物田块附近,穿插种植一些诱集或者驱避害虫的植物,即“诱集植物”,帮助农田进行“害虫分压”,同时还能达到涵养天敌昆虫资源、配置农业景观的效果。陈法军建议,在今年特殊的春耕时节,农资运输一定程度受阻,农民可以考虑在作物田附近种植一些诱集作物,比如茴香、野菊、苜蓿、龙葵、香根草等,这样可以起到生态防控害虫的作用,并提高农田景观多样性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文章来源:新京报)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