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祁阳市龚家坪镇,当地种植户利用育秧大棚空闲期种植的蔬菜作物喜获丰收,这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让闲置大棚变“闲”为宝再“生金”。
在草塘村后强家庭农场的育秧大棚里,放眼望去,辣椒、茄子挂满枝头硕果累累,甚是喜人,农场负责人谢后强和家人正在忙着采摘,大棚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994年出生的谢后强早些年在外务工返乡后,跟着“种田能手”的父亲学习种植水稻,随着家里承包的农田扩大到1200亩,便投资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立体连栋温室育秧大棚,待到晚稻移栽后,看着“苗去棚空”的场景,谢后强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在家也种了几年田,大棚是今年三月份建设,我育完晚稻秧,大概后面有八个月的空置,感觉太浪费了,我就想把大棚利用起来,然后种点蔬菜这些,增加自己的收入成本。”谢后强说道。
有了种菜的念头,谢后强立即付诸行动,进行蔬菜种植学习培训,镇里也派来技术人员提供选苗、施肥等服务,巧打农业生产时间差,在大棚种植辣椒、茄子等蔬菜,并将大棚内的滴灌、保温等设施进行充分利用,让大棚全年种植效益最大化。如今,谢后强家里晚稻丰收的同时,闲置育秧大棚种植的蔬菜也已经收获了好几茬。
谢后强告诉笔者,从晚稻育秧八月份结束到明年早稻育秧开始,中间八个月,大棚种植蔬菜亩产5000到6000斤,可增加收入10万余元。
目前,龚家坪镇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通过引导种植户开展水稻育秧、瓜果蔬菜轮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业设施和土地的利用率,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让大棚效益再次“升温”。
龚家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贺少波表示,今年,龚家坪镇积极引导种植主体对育秧设施开展综合利用,宣传相关补贴政策,同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发展订单种植模式,有效地降低了种植风险,确保一棚多用,一棚多收,有效地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转发0评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