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龙江连续阴雨,山西及夏播区整体高温干旱,但个别区域出现雨水频频,玉米叶斑病已开始出现,下面谈谈大斑病、褐斑病及北方炭疽病的预防和防治。
对所有的病害防治首先要做到: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除田间病残体,深耕深翻,压埋病原。
(3)加强田间管理,采取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料,适时适量追肥,及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并增施磷钾肥。另外,免耕、连作将加重病害的发生。
1、大斑病
(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当温度达到20—25℃、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如连续阴雨几天突然放晴,会爆发大斑病,另外,大雾天,突然放晴也会导致爆发大斑病。而当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并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所以,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相反若田间病斑出现较早那就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做好防治工作。
(2)化学防治:喷施甲基托布津加链霉素2-3次。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开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2、褐斑病
(1)症状: 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7、8月份若温度高、湿度大,阴雨天较多时,有利于发病。在土壤瘠薄的地块,叶色发黄、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2)化学防治: ①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一般喷施粉锈宁戊唑醇,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②早防治。刚发现有病斑发生时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一般情况下,为了增强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增加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料,这样既可控制病害的发展蔓延,又可促进玉米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北方炭疽病
(1)传播途径:可通过气流和种子进行传播,但一般种子带菌率低,主要是越冬后的病菌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附近的幼苗上进行侵染。叶部受侵染后4-10天可见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
(2)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转发0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