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之一。为了让贵州省晴隆县的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宁海县创新打造“前方扶贫中心+后方扶贫小店”模式,着力解决了消费扶贫“产、供、销”中的一系列难题,通过全社会参与,带动对口帮扶地区农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小店
捡拾起散落在大山里的珍果
在位于宁海县兴海菜场北面的甬水晴山副食品店里,店主陈在洁正在整理刚刚从晴隆运过来的新鲜核桃。只见他随手拿起两三个核桃,在手中一挤,伴随着一声声脆响,雪白圆润的核桃仁就散落了出来。“这些核桃表面看上去比其它核桃黑一些,但剥开的感觉和新疆的纸皮核桃差不多,里面的果仁质量也不错。”陈在洁告诉我们,这些核桃是他去晴隆走访时,从贫困户家中收购来的。
早在2018年,陈在洁就在桃源街道河洪村开起了宁海县第一家扶贫小店,店名就叫“甬水晴山”。“开扶贫小店的目的,一方面是政府的引导,另一方面也是真心想为那边的贫困百姓做点事。所以一开始我们的货源都是通过走村入户,向贫困户收购。”为了扩大销售,2019年,他又在城区增开了一个销售网点。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不停往返于宁晴两地,把散落在晴隆大山里的特色农产品一件一件带到宁海。
如今,在这个约50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满了近两百种对口帮扶地区的农副产品。从大米、食用油这些市民家中必备的粮油产品,到百香果、牛肉干、刺梨汁等干果零食饮料,应有尽有。每到周末,这里的顾客总是络绎不绝。市民陈维亚是这里的常客,“这次打算买些核桃、黑加仑,还有孩子最爱吃的薏米奶芙,我们家的米和油也都是这里买的,感觉都挺好。”店主陈在洁告诉笔者,通过发售消费券和市民上门购买,这家店一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
目前,在宁海县,像这样的扶贫小店已有5家。他们在继续加强和晴隆当地农户沟通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产销模式。
“扶贫中心”
构建起产销合作的桥梁
黄才松是宁海县一家茶油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今年5月,他注册成立了贵州甬水黔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8月,公司与晴隆县工科局签约,共同打造“晴隆县消费扶贫中心”,着力破解流通环节中“无货源”和“货出不去”的堵点。试营业当天,中心就与宁海县两家“扶贫小店”签订了60万元的供销合同,与长街、跃龙等乡镇(街道)签订了总价值170万元的购货订单。
“黔西南州初级农产品很多,但农副产品的加工厂极少,且当地农副产品品牌更少,这是我们消费扶贫的突破口。”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黄才松利用自身优势,已经和晴隆多个农业合作社建立“共享稻田”,由中心免费提供种子,当地农户负责种植油菜,成熟的油菜籽由中心统一收购,加工成菜籽油出售,预计可为当地农户增收300余万元。
与此同时,中心还注册了“甬水黔山”商标,并与带动贫困户效益明显的30余家合作社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签约基地总面积2万多亩,涉及粮油作物、家畜畜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经积极申报,已有近30种产品纳入了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几个月时间,我们接到这些农副产品订单超过500万元,还打开了慈溪、镇海、北仑以及上海的市场。”黄才松表示,下一步,消费扶贫中心将以“统一认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晴隆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力。
“今年,我们创新了‘前方扶贫中心’加‘后方扶贫小店’的模式,统一对晴隆的相关农产品进行筛选,通过扶贫中心推荐到各家扶贫小店,有利于统一把控包装设计、品质、物流等环节。”宁海县商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震说,对产销环节的全面把控,是为了规范质量和价格,真正让晴货出山,走向市场。
全民参与消费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前方”有消费扶贫中心在推广和流通环节的稳定支持,“后方”有流通终端“扶贫小店”在销售,越来越多的晴隆农特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也参与到消费扶贫的大潮中。
日前,笔者来到宁海县知恩中学食堂,工作人员正在蒸煮米饭。学校总务主任张海超告诉笔者,这是刚从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采购的大米,共14000斤,是食堂4个月的使用量。笔者了解到,和知恩中学一样,现在宁海县很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都用上了对口帮扶地区的大米、食用油。晴隆的“飞鸡”和山地黄牛肉、薏仁米、食用菌等各类农副产品还在年货展销会、购物节等各大节庆、展会活动亮相。随着消费扶贫进企业、“扶贫日扶贫产品展示义卖”等活动的相继开展,这些农产品既赢得了宁海百姓的口碑,也让晴隆贫困户受益。
“就拿薏米来说,在我们开展消费扶贫活动以前,薏米的收购价是4元一斤,今年收购价提高到了8元一斤,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王震告诉笔者,截至10月中旬,宁海县已完成消费扶贫任务约2500万元,预计11月中旬将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同时,宁海县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和总工会还联合发文,出台了《宁海县消费扶贫经营单位认定及管理办法》,严把监管关。
转发0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