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的思考与建议

麻博士

2022-06-30 10:21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 崔国贤,佘玮,邢虎成

联系方式:13975117256,gxcui@qq.com

 

一、目前国内外麻文化、麻博物馆(陈列室)的现状

我国麻文化节与博览会,以江西国际麻博会(分宜,主要为苎麻等麻类产业,2014-2021连续8届)、黑龙江兰西亚麻文化节、云南及黑龙江的工业大麻(汉麻)文化节等为特色,具有较高显示度与影响力。

我国麻文化展示及麻博物馆,以江西分宜麻博物馆(麻艺街)、华升集团(麻产品展示为主)、恩达集团(麻产品展示为主)、精华集团(麻陈列室全部为麻制品)、湖南省博物馆(少量麻品展示)、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麻陈列室(各企业提供的麻产品及原料展示)、重庆荣昌夏布小镇麻产品展示等为主。国外,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以麻文化展示为主体。

江西新余分宜国际麻博会,自2014开始至今,每年举办多场麻时装、麻服饰秀、表演,取得较好宣传效果,多位设计大师参与其中,多家单位包括南昌大学、东华大学及传媒公司等开展麻文化传播,取得较好效果。

另外,韩国及我国台湾省常年开展麻文化节,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多次接待来自韩国(包括电视台)及我国台湾的学者,开展麻文化的交流与研讨。

总体而言,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麻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特色(如江西国际麻博会),但总体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上这些均附有相关图片及文字材料供参考(见附录)。

 

二、建立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苎麻是湖南的特色与优势产业,种植、加工、科技及贸易等方面具有优势。湖南特别是洞庭湖地区的沅江、汉寿、南县、岳阳、临湘,历来是苎麻的主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苎麻之乡。我省华升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麻类纺织企业,所属三大麻纺织厂包括洞庭麻纺、益阳麻纺、株洲麻纺等,“益鑫泰”、“中国草”等品牌享誉世界。苎麻产业科技力量,种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纺织加工业--苎麻技术开发中心(原省纺织研究院)均位于湖南长沙,苎麻等麻类作物国家级种质资源圃也位于湖南长沙。

(2)湖南的苎麻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苎麻是我国的特产资源,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许多古书均有详细记载(见相关文字材料与图片),尤其湖南的洞庭湖地区,过去更是家家户户种植一点苎麻,用于纳鞋底的麻线、包粽籽的麻线、渔网麻线、造木船的填缝材料,更是家家户户制作夏布蚊帐的原料。洞庭湖地区的沅江是我国著名的苎麻之乡,纤维产量高品质好,是我国苎麻原料的集散地之一,沅江县志均有详细记载。

 

三、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的发展思路与建议

(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多样化及集聚效应):在充分调研及咨询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进行整体规划,从麻原料、产品(古代、现代)及新用途的展示、技术的发展等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创新与完善。

(2)加强与相关企业、高校、传媒等的合作:建议成立“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策划咨询小组,成员包括华升集团及下属麻纺企业、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省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等,以及专注麻文化、麻博物馆的媒体及个人。特别推荐原华升集团董事长刘政先生(刚退居二线不久),一生为麻,一直非常关注支持麻业产业发展及麻文化建设,对麻文化及麻博物馆建设具有独特见解,他本人也愿意为洞庭湖博物馆麻业专题展献计献策(联系电话:13707335678)。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臧巩固研究员(已退休),一直关注麻文化,近期撰写完成“麻文化探史”一书(出版中),他也愿意做些工作(联系电话,13975171822)。

(3)建设具有洞庭湖特色的麻业专题陈列室(展):通过洞庭湖各地文化单位及艺人(包括历代的县志),挖掘洞庭湖的麻文化及其内涵;对古代近代湖区人民将苎麻及其纤维用于纳鞋麻线、包粽麻线、渔网麻线、造船填料、夏布蚊帐、苎麻鲜料喂鱼、中药材(入药验方)等传统用途进行展示;现代苎麻等麻类纤维的新用途及新产品(麻地膜、麻育秧膜、麻质手袋、麻颗粒饲料等等)的展示;夏布文化(如夏布绣、画)展示;洞庭湖特有苎麻品种资源(如黄壳早、芦竹青、黑壳早、沅江肉麻、荷叶麻、沅江鸡骨白、汉寿鸡骨白等)及纤维原料的展示等等。

(4)充分利用高技术手段展示麻文化(参照江西分宜麻博物馆、水稻博物馆,产品与技术展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其他创意展示麻文化(例如实时展示田间苎麻长势、自动化车间的生产、新型麻产品及试穿试用等),参与制作夏布,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5)麻业专题展陈列至少可分为“悠悠苎麻源远流长、“洞庭湖苎麻砥砺前行”两大板块。(A)悠悠苎麻源远流长。麻,是我国史前文明标志之一。麻纺织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麻的发现运用居天然纤维(麻丝毛棉)之首创。根据湖南彭头山遗址、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锥、石纺轮、陶纺轮、骨锥、骨梭,骨针、麻织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等实物考证,麻织物的源头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旧时器时代晚期。《诗经》:“东门之池,可以沤麻”。《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路史·后记》:“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治麻为布,以作衣裳……女当年而不织,则当其寒”。《淮南子·汜论训》:“伯余(黄帝)之初作衣也,谈麻索缕,手经指挂,其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天工开物·夏服》:凡苧麻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B)洞庭湖苎麻砥砺前行。苎麻产业在洞庭湖区曾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沅江市和汉寿县分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称号,历史上也有“无沅麻不成庄”的美誉。洞庭湖区苎麻产业发展最辉煌的时代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种植面积达到8.67万公顷,在湖区平均单产约170-210公斤/亩。之后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2 万公顷左右。2000-2006 年,进入一个短暂的发展高潮期,种植面积恢复到 5.33万公顷左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苎麻产销情况持续恶化受此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个洞庭湖区苎麻种植面积萎缩。2005 年前后,洞庭湖区苎麻加工企业有 100 余家,由于整个行业不景气,以及 2008年初政府加强纺织企业排污管理,多家企业倒闭或被关闭,仅留下 10 家企业。2012年以来,苎麻科研人员大力推广苎麻规模化种植,实行定单式生产,提高种植专业化水平;推广苎麻饲用品种和苎麻多用途产品,将苎麻麻骨、麻叶直接转化为优质蛋白饲料与食用菌基质,实现一麻多用,大幅提高种麻的经济效益。洞庭湖区苎麻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公顷左右。可以对现代苎麻种植、收获和加工工具进行展示,在农业上包括人工种植、人工收获、机械收获、老式剥麻机、自动剥麻机、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肥等;在纺织加工业上包括脱胶、梳理、纺纱等机械。

 

附  录

1、中国麻文化考(湖南益阳益鑫泰公司牵头调研考察报告连载)

2、中国麻文化简介(摘自《中国农耕文化》,湖南沅江人程道峰等主编)

3、苎麻植物学特性及种植栽培技术

4、“苎麻产业现状及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培训材料(见附件PDF文档,内容丰富全面)

5、麻文化相关文字材料汇总(见附件)

6、麻企业、麻文化及博物馆相关图片(见附件)

 

 

中国麻文化考

(连载一)

(益鑫泰创牌十年,是探索麻文化渊源的十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及中国麻类科学、古代史科学、社会发展史科学、经济发展史科学等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下,研究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撰文,以飨读者)

麻历史价值:国纺源头,万年衣祖麻,起源于中国,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考古史表明,世界服饰文明源于东方,源于中国。麻文化作为东方服饰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至少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历史,麻的发现运用居天然纤维(麻丝毛棉)之首创。根据湖南彭头山遗址、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舞阳贾湖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锥、石纺轮、陶纺轮、骨锥、骨梭,骨针、麻织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等实物考证,麻织物的源头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旧时器时代晚期。据考证,麻的使用比丝绸至少早了5千年,比毛至少早了6千年,比棉至少早了9千年。

根据湖南彭头山、大溪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江苏吴江遗址、甘肃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出土的麻织物,每平方厘米经纬线都达到了10根以上,有的纬线甚至达到了每厘米26-28根,并且有了较为复杂的平纹、各式斜纹织法、罗式绞纽织法、环绕混合织法等工艺,表明6千多年前麻纺织工艺已经诞生。

至5千年前炎帝、黄帝时代,社会进步到了一个空前的文明时代,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社会分工,以麻纺织为代表的纺织规模形成,全面带动了丝织工艺发展,服饰衣着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在许多的历史文献中都有了记载:

《商子·画策》:“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

《路史·后记》:“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治麻为布,以作衣裳……女当年而不织,则当其寒。”

《淮南子·汜论训》:“伯余(黄帝)之初作衣也,谈麻索缕,手经指挂,其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

《史记·五帝本记》:“黄帝之妃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裳。”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至2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麻纺织技术已达到一个成熟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麻织精品和那件稀世珍宝“素色蝉衣”的精美饰边,已成为麻纺织工艺发展的一个历史里程碑,为数千年麻纺织精品成为豪门官宦、宫庭显贵供品找到了实物证据。《说文.郑玄注》“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夕则深衣也。”湖南民谣“君山茶,莨山麻,年年朝供到京华”。也就在西汉这个时期,麻织精品与丝织精品沿“丝绸之路”进入中东、地中海、欧洲各国,继而走向世界各地。

我们的先祖发现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麻文化的无与伦比的服饰文明,造福人类社会,功垂千秋万代。一部中华麻文化史,无愧于“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盛誉。

益鑫泰的发祥地“中国麻业名城”益阳市,是中华民族实现炎黄大联合的人文圣地,这里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与炎帝实现结盟的熊湘山,这里有中国农耕文明起源标志之一的桃花江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有春秋战国时代杨越蛮楚麻纺织规模的历史圣迹,这里比邻着著名的西洞庭湖彭头山、城头山、大溪文化遗址……,这里是中国麻文化的源头、哺育着益鑫泰成长的源头。(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麻文化考(连载二)

麻传统崇拜:百邪不侵,神圣祥瑞

文本框:

 

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传入西方,成为不可多得的中西交融文化之一。图为记载了麻的文字由来的汉带《说文解字》麻,是东方最古老的衣祖,它区分了男女,树立了人的伦常尊严,将母系社会推向了伟大的父系社会,开启了人类社会文明大幕。因此,麻成为了图腾,成为了圣物,数千年来成为了向天地神明、宗祖先贤祭祀谟拜时最神圣的敬献敬奉。它以洁白、洁净、阳刚、正气、古老成为一种百邪不侵的圣物和神圣祥瑞的载体。从我国上古时的祭师巫师以及后来儒、释、道的文化传承,甚而到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欧美的宗教都是把麻作为了圣物敬献,同时也作为圣物加在自身上,以纯化自身躯体、纯化灵魂与沐浴斋戒一道,表示最大的虔诚与敬祀。我们从中国古代金殿上百官的深衣朝服,到儒家、仙道、佛僧们传承的法衣、法帽、法器,到马王堆的西汉服饰,乃至埃及的法老服饰,日本人的传统服饰,韩国人的国服,甚至阿拉伯头巾,伊斯兰长袍,基督教庭的圣经、圣袍,英磅、美钞、欧元等等,无不是神圣精美的麻织物。因此,麻织物百邪不侵、神圣祥瑞的伟力,不仅是东方的传统崇拜,同时是世界的崇拜。

“益鑫泰”字号,天祥地瑞,相合相生,是中国麻文化传承的标志,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身着益鑫泰制式服装,护卫首都神圣的国旗,将中国麻文化和东方服饰文明发扬光大,赢得了“中国人面子”。(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麻文化考(连载三)

麻资源价值:稀有珍贵,特色资源

麻,是珍贵的纺织材枓,纺织常用的麻资源主要包括苎麻、亚麻、大麻等种类。苎麻,亦称“中国草”,是中国特有的资源,占全球份额的96%以上,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及长江流域等地。湖南苎麻占全国的60%,益鑫泰属地“中国麻业名城”益阳市,麻资源占全国的40%。亚麻,大麻资源中国同样居全球第一位,其总量占全球份额的30%以上。麻纤维珍贵稀有,其总量仅为天然纤维总量的2%。麻纤维是典型的功能型、环保型稀贵纺织纤维,其主要功能:吸湿,透气,舒爽,散热,防霉,仰菌,抗辐射,无静电,消散光波声波,抗紫外线,有益人体代谢机能与微循环机能畅达等优异功能,是全球公认的生态环保特色资源和稀有珍贵资源,被誉为“天然纤维之冠”。

益鑫泰与中国麻类研究所、国内外相关高校研究所共同保护和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的麻类新品种,目前近10个高新科技成果在广袤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形成规模种植。(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麻的抗菌保健功能,很早就被运用。古代皮肤生疮,一般用麻衣物包裹辅助治疗

 

中国麻文化考(连载四)

麻本质特征:健康生态,原创时尚

麻,是天然纤维的鼻祖,天然纤维健康生态原创时尚的优异性是麻的本质特征,麻纤维数千年生生不息,日益发扬光大,日益引领时尚,都是其本质特征所决定其无穷生命力。

麻植根于大地沃土,沐浴天露精华,得天地正气,在原生态环境里长成,它不仅是一种天赐圣物,而且更是一种科学的健康珍品,它特殊的纤维结构,决定了其优良的保健特征,其充分体现在吸湿散热、透气舒爽、防霉抑菌、抗辐射、抗紫外线、无静电、消散光波声波、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机能和微循环畅达等等诸方面。

人类社会前进到二十一世纪,天然资源的优越性彰显,人们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对绿色消费的渴求,使麻纤维原创时尚特征显著突出。越是生态的,越有益人的健康需求,越是原创的,越是人们所追求的新时尚,这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全新的意识。现代麻织品的加工,更是强调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通行的生态纺织检测标准进行原生态环保整理,使麻的本质属性与特征更加发挥到极致。

国家将“中国麻纺技术研究中心”授予益鑫泰科研技术系统承担,益鑫泰不辱使命,独创了“八大麻纺织新技术系统”,将麻织物环保整理提高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新高度。(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麻布衣服曾经是达官贵族特权阶层显示身份地位和对神灵表示虔诚的标志。因为麻布能最好地达到干爽、透气、轻盈的实用目的。

 

中国麻文化考(连载五)

麻审美风格:高贵休闲、大俗大雅

麻类织物一般分为四大类:

一类是粗支粗犷类:这种产品多为粗支竹节产品,多用于做外套、西服、或女式披风、套装等。

二类是高支细薄类:这种产品大多为高档衬衣,或女式裙衫、晚礼服之类。

三类是针编织物类:这种产品大多为麻线编织衫,是比较典型时尚外衣和个性时装、个性马甲。

四类是含麻休闲类:这类产品主要是麻纤维与毛、丝、棉、化纤等纤维混纺或交织而成的织物,它可变化出不同对象的多式多样服饰。其中,精细竹节风格的商务休闲类是其代表性服饰。

以上四大类,尽管各类服饰有着种种不同的审美韵味,但麻的天然特质,在于它与环境的天然融洽和谐,在于它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彰显人的天性、本色。因此,它们共同的审美特点,强烈地表现出“高贵休闲、大俗大雅”的独特风格。二十一世纪,是自由世纪,财富世纪,更是人们追求高贵休闲、大雅若俗的世纪,同时是麻时尚风靡的世纪。

一九九八年春,国家从战略上打造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时尚,引领世界流行,设立了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服装设计大奖——益鑫泰中国(国际)服装设计最高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服装设计优秀人才,一批又一批的时尚设计大师、设计专家脱颖而出,走向国际大舞台,演绎中华古风,演绎中华天然时尚,演绎益鑫泰理想。(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麻文化考(连载六)

麻未来前景:全球融合,共享天然

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对天然纤维的需求量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麻纤维织物的需求量更是以每年15-20%的速度高增长。天然纤维正是发达国家的主导消费品,其比例高达衣着类总量的70-85%,麻纤维产品更是为发达国家所追求,在欧美麻纺织消费几乎占到天然纤维总量的20-30%,尤其美国是麻类制品的最大消费国,麻织品需求长期以来持续增长,欧洲是传统的麻织品消费区域,欧盟的扩张,经济的全面拉动,其消费需求无论是现在和未来都不逊于美国。亚洲市场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大市场,特别是中国,未来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腾飞时期,中国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消费观念将会发生历史性巨变,天然纤维的消费在未来20年之内,将会上升到40%以上,将会同日、韩、新加坡等亚洲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一道全面启动亚洲麻时尚市场。澳洲、非洲及世界其他国家,随着各自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经济浪潮的推进,亦会追赶天然纤维和麻织品的流行时尚,这种全球消费大融合大趋势,将会形成麻织品市场强拉动力,将会使麻类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将创造出全世界共享天然的美好前景。

为迎接麻产业的美好明天,为向世界传递中华麻产业的独有时尚,益鑫泰正着手国际化运作,“品牌”、“设计”、“标准”、“网络”、“合作”、“共赢”、“一体化”等战略资源蓄势待发,面向未来,美化世界,造福人类。(世界麻文化研究课题组)

 

中国麻文化简介

摘自《中国农耕文化》

中国是苎麻[Ramie]、大麻[Hemp]和青麻(茼麻)的原产地。苎麻、青麻居世界的第一位;大麻居世界第二位;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黄麻、红麻居世界第三位;亚麻居第四位。其他如龙舌兰麻、蕉麻、风梨麻也占一定的比重。另外,还有极其丰富的野生麻类纤维资源,截止1988年,据《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一书的统计,已经发现的野生麻类有400余种。

中华大地可称为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中尤以苎麻文化一枝独秀。不仅为中华农业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时也为人类衣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现就以苎麻为代表的麻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远景阐述如下。

一、东门之池可以沤丝纟宁

1958年浙江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苎麻纺织成的平纹细布和两股三股拧成的绳索,距今约4700多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精细苎麻布,相当于现代的麻绸,说明在2100多年前,当时的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苎麻古代称纟宁。最早的文献记载,见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陈风》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纟宁”的诗句。《春秋左传》晏子“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纟宁衣焉。”吴地贵缟,郑地贵纟宁。纟宁衣指贡品或礼品,为南方所产,名贵之物。

秦汉间“纟宁”演就成“苎”字。东汉张平之《南部赋》其原野则有桑、茶、麻、苎、菽、麦、稷、黍,苎与麻已有了类别。

公元3世纪三国(吴)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解释说:“苎亦麻也。每苁几十茎、宿根在地中,至春自出,不岁种也。荆扬之间,一岁三收,今官园种之,岁再割,割便生。剥之以铁若竹,刮其表,厚皮自脱。但得其里韧如筋者,谓之徽纟宁,今南嗣纟宁布,皆用此麻”。对苎麻的形态特征、种植分布、剥制加工及用途作了描述。

梁代吴钧诗里有“麻生满城头,麻叶落成沟,麻茎左右批,沟水东西流”,描写了当时种麻的繁盛景象。又《社村鹤诗·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诗句,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穷苦劳动群众生活之贫困,即使养蚕者也穿不起丝绸,只能穿麻布衣服。

古代苎麻的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也有它的踪迹(见《尚书》等记载)。在南方,南朝时曾作过推广发展,唐宋五道三十九州,一百八十九县种苎麻《新唐书·地理志》。苎麻栽培技术,在古农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南宁《陈敷农书》“若能勤粪治,一岁三收之”。元朝《农桑辑要》、《农桑搡撮要》里对苎麻冬季培育管理、繁殖方法作了介绍。“至十月即将割过根楂,用驴、马粪盖一尺,不致冻死,至二月初,耙去粪,令苗出,以岁岁如此”。“第三年根科交结绸密,不移惭不旺”。古人对苎麻的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作了评述;“种子繁殖可以扩大推广面,但费工而收割晚,分根繁殖,省工收割早,但难致远”。分根、分株、压条等繁殖方法“易速成效,月月可栽”。

收获时期在《土农必用》中有三句农谚“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根旁生芽五分,根赤收割”。当时三季麻收割时则与现今的收割期大体上是一致的。收割二具,《王桢农书》中对工具图样,文字说明,操作方法一一作了介绍。

清朝黄厚裕著的《种苎麻法》共撰写了二十九则,系统介绍了一整套苎麻栽培技术。

从我国出土文物和古书记载,可见我国苎麻栽培历史之悠久,栽培技术之丰富。这些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我国苎麻较早传到朝鲜至日本,日本称为“南京草”。1733年引到荷兰,1810年引到英国,1836年引到法国,1850年引到德国,1855年引到美国,1860年引到比利时,1820年传入巴西。欧美各国称苎麻为“中国草”。18世纪外国才开始栽培苎麻,可见比中国至少晚4000多年。

2-2江西贵溪龙虎山春秋战国出土麻布

时代

品名

织物

组织

经纬密度

经纬细度

拈向

经结

根/mm

纬结

根mm

经线

纬线

Z

S

1

春秋

土黄苎布

平纹

14

12

0.6~0.8

0.6~0.9

经Z结

纬无拈

2

春秋

黄褐麻布

平纹

12

8

0.8~1.2

0.7~1.4

经Z结

纬无拈

3

战国

深棕苎布

平纹

8

12~14

0.4—0.5

0.6~0.8

经Z结

纬无拈

4

战国

浅棕麻布

平纹

10

14(双根)

0.3~0.4

0.4~0.5

经Z结

纬无拈

 

注:上海纺织科学学院纺织史组测定,1980年1月15日。

从近期我国各地出土的不少麻布来看(表2-3),出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商周麻布比较粗糙,经纬纱宽度较粗,织物密度较稀,一般8~12升。到了春秋战国,纺织技术得到了相应提高,经纬纱较密,织物密度比较高,麻布升数也从8~12升,发展到15升。江西跺溪崖墓、长沙楚墓、福建崇安船棺出土的苎麻达到15~17.5升,相当于今天的苎麻细布。15升以上的麻布叫缌布,缌布与丝帛同义,它的精细度犹如丝绸。

二、纤维王国之骄子

苎麻纤维是麻类纤维中最优良的纤维,它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自古以来苎麻就是中国人民的衣著原料。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苎麻织布做衣,它远比棉为早。古时麻布精粗用布幅经纱多少表示,2.2尺(今50厘米)布幅内80根经纱为“一升布”。在周代服饰有严格的等级,7~8升布为奴隶穿用,10~14升布为一般平民穿用,15升布以上叫缌布,绸布与丝帛同义。30升缌布(相当现今的高级府绸)规定只供应给天子、贵族做衣帽,30升缌布编织成帽,上涂黑漆“麻冕”是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也是现今常把乌纱帽比喻官衔的由来。

因此,苎麻生产被历代统治阶段所重视,鼓励百姓种麻。公元前5~3世纪管仲《管子·牧民第一》“养桑麻,育六畜,民则富”,把麻列为种植业项目,作为富民之道。南北朝《宋书》“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纟宁,各尽其方”、“玄宗幸巴蜀。郑喷使剑南,请于江陵税监,麻以资国,官置吏督之”。明太祖时曾下令农民栽桑麻、棉花,不如令者要罚,这充分说明麻类生产占有相当重要的经济地位。

表2-3商周秦汉时出土麻布织物比较

项目

 

出土地点

年代

原料

织物

组织

经纬宽度

(m·m)

织物密度

(根/cm)

拈向

约合

升数

河北慕城商址

商代中期

大麻

平纹

0.8

0.14

14-20

6-10

S

8~12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纹

0.5

0.8

14

12

S

8.7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纹

0.8

0.8

10

11

S

6.2

北京平谷商址

商代晚期

大麻

平纹

0.7

0.8

14

10

S

8

江苏六合周墓

东周

苎麻

平纹

0.4-0.6

0.5

24

20

Z

12

陕西宝鸡周墓

西周

平纹

0.4-0.6

0.5

20

12

S

12.5

江西贵溪崖墓

春秋-战国

苎麻

平纹

0.8-0.9

0.9

14

12

Z

15.0

陕西咸阳秦宫

秦代

大麻

平纹

0.8

1.0

8

10

 

5

湖南长沙楚墓

战国

苎麻

平纹

0.3

0.45

28

24

S

17.5

福建崇安船棺1

战国

大麻

平级

0.45

0.45

20

15

S

12.5

福建崇安船棺2

战国

苎麻

平纹

0.4

0.45

20

15

Z

12.5

福建崇安船棺3

战国

苎麻

平纹

0.3

0.45

25

15.5

Z

15.6

                     
 

江西贵溪鱼塘乡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中发掘的麻布,是当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据中国纺织科学院测定,经纬纱线较细,织物密度也较高,达到15.5升,叫做缌布,其精细程度犹如丝绸。说明江西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居住在武夷山地区的古越族先民,就从事苎麻耕种,并用手工织成可以同目前我国生产出口的大路苎麻布36mm×36mm漂白细布媲美。到了唐代中叶江西夏布就作为一种贡品进贡朝庭,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明代,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苎麻夏布业发展缓慢,但夏布的商品化刺激了苎麻业的发展。1840年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的武力掠夺和经济侵略,摧毁了江西的夏布生产。新中国成立后,苎麻生产逐年发展,1958年全国苎麻种植面积达8.93万公顷。总产量达6.02万吨,比1949年的1.93万吨增长2.12倍。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湖南、江西、四川等省。据1998年的统计资料表明。

全国的苎麻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90%。位居全国榜首的湖南省,苎麻总产量占全国的80%,而湖南的沅江市苎麻常年总产量又占湖南的40%。

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早在公元522年(南北朝时期梁普通三年),沅江原名药山县时,就成为了中国苎麻文化的中心。据沅江县志记载:“药山苎麻已具规模”。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沅江。到唐、宋时期,我国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通商时,还有“无沅麻不成庄”的记载——即在我国与外国的货物交换中,对方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沅江苎麻才能达成协议。从北宋乾德年间起,沅江就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苎麻之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其常年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沅江苎麻逐年发展,1965年以后的10多年间,年均种植面积在2000公顷左右,总产在2500吨左右。改革开放后,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苎麻生产迅速发展:1982年沅江种麻4153公顷,总产4950吨,占全省苎麻总产量的46%;1986年扩展到15333公顷,总产27500吨,产值3.5亿元,占沅江农业总产值的50%。[摘自《三湘之最》,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其实,沅江生产总量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种植面积为24453公顷,总产达5万多吨,占全国苎麻总产量的26%,占全世界当年苎麻总产量的17%,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产麻大县。先后接待来自全国十五个省(市、区)的698个县(市)上千个考察学习团体。据沅江县经济作物站统计,他们印发赠送给参观者的《苎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资料》有23000份。翌年,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由省长熊清泉同志陪同,专程来沅江视察了苎麻生产和销售情况。上世纪90年代初苎麻生产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下滑,199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专程来兰麻之乡视察工作时,还同湖南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克英、沅江市委书记陈恒强及有关科技人员一起,分析了苎麻滑坡的原因,研究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苎麻品种质量和加工印染质量的对策。

加入WTO之后,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和价格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唯有苎麻及其织品价格坚挺,形势喜人。为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作为苎麻之乡的沅江市敢为人先,为振兴中华苎麻文化,决心三年迈出三大步,由沅江市财政和麻业协会投资2500万元,建设好单纤维支数在1800支以上的优质麻基地16670公顷,年产可加工成各种高档麻制品的原麻5万吨。据国家农业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管检验测试中心对沅江送检的原麻的检测数据,“湘苎2号”单纤维平均支数为2005支,强度为43.34CN。“湘苎3号”为2450支,强度为32.72CN,完全可为我国麻纺织品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提供优质原料保障。

三、中国麻文化的优势与机遇

苎麻是我国的传统特产,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占支配地位。在4700多年的苎麻文化历史中,湖南沅江的“沅麻”,同丝绸、瓷器一样,是最早与外国通商交换的货物之一。2003年,沅江市农业局的几位科技人员在中国麻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麻业》上发表了《试论加快苎麻产业化发展战略》的论文,论述了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我国发展苎麻产业化的八个方面的优势,以及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指出要准备迎接来自日本、韩国、巴西、马来西亚等国的挑战。该文对中国的麻业发展都有参考和启示作用。据我们研究分析认为,苎麻虽是我国的传统特产,但同样要依据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来确定发展思路:要坚持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加工成本、多创名牌、不断提高附加值为总体目标,实施“四管齐下”的发展战略。

一是系统发展战略

建议以湖南为中心,全国苎麻产业联成一盘棋。以湖南的华升集团、株麻、洞麻、益麻等纺织企业为骨架,与浙江诸暨的‘绉布”纺织企业、广西邕州的“练布”、桂林的“苎布’’以及江西宜黄的“夏布”,四川荣昌的“夏布”等麻纺、印染企业联合分工,扬长避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要像沅江一样,形成龙头企业+科研(推广)单位+麻农协会(基地)的产业化格局,实行农工科贸一体化经营,共商产业化提升之路。要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搞好专业分工,调整规模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集中度,尽可能降低生产加工成本和减少污染,以增强整体的发展势力。

二是坚持市场抢占战略

加入WTO虽然给苎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主动给我们让出一点市场空间,而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因此,我们要通过产业思维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尽快推进产业化。今后决不能再出口原麻,就是精干麻、麻条、坯布等初级产品也要尽量减少出口,代之以高档服装、高档布及各种装饰布,以高质量的产品抢占世界市场制高点。我们不能摆苎麻文化发祥地的老架子,要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新工艺,然后从两方面着手,同时拓展国外与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在巩固美洲市场的同时向各洲各国拓展——譬如可由我们提供优质面料,联合生产法国的“赛尔特”西服、“蓝统”牌时装,与英国人联合生产“鳄鱼牌”休闲服,还有美国著名的“米老鼠”、“唐老鸭”童装等,以扩大中国苎麻织品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大力研究开发国内的各种专业服装,如经国务院批准统一着装的各种制服,海上作业人员的工作服,文艺演出人员的连衣裙等,努力开拓国内市场。

三是实施科技强麻战略

我国有雄厚的苎麻科技力量,具有强劲的麻文化创新能力。1959年,农业部在湖南沅江成立了中国麻类研究所,各主产麻的省、自治区也迅速建立了麻类作物专业的研究所(室)。湖南农业大学的李宗道教授(博士导师),从事苎麻教学、科研五十多年,公开出版著作23种,发表论文140余篇,获10多项科技成果,培养了20多位硕士研究生和18名博士研究生。据湖南省农业厅统计,湖南的麻类科技人员就有439人,其中副研究员以上的高层次麻研和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就有107人;沅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就有麻类科技人员38人,其中有推广研究员2人,高级农艺师6人。雄厚的科技力量,可为我国麻文化的持久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四是打好三个“突破战”

1.苎麻育种要有新突破。建议从2003年国务院对农业新增的180亿元投资中,划出小部分,由中麻所牵头,组织攻关,利用生物技术,尽快选育出纤细柔软、均匀、弹力强、着色性能好的新苎麻品种,继而研究开发彩色麻新品种。

2.基层领导及广大麻农,都要像沅江一样,突破小生产者观念。以县为单位组建“麻业协会”或称“麻农协会”,各主产乡建好“麻农分会”,这样既可落实“一乡一品”的区域化种植计划,提高优质麻基地的配套建设标准,又有利于新技术、新成果的迅速推广,实现优质高产,从而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者的矛盾。

3.纺织业要突破现状,要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步伐。在不断提高麻纺织品品位的同时,要研制并推出新的精品和知名品牌。我国是世界麻纺大国,据中国苎麻专业委员会统计,至2001年底,全国已有大中型苎麻纺织企业32家。其加工规模及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湖南是全国的麻纺大省,共有各类麻纺企业28家,其中大型长纺企业就有8家,可以舞好苎麻产业化的龙头。湖南有苎麻长纺锭8.02万锭,占全国的20.6万锭的38.9%;短麻纺锭4.776万锭,占全国的21.7%;有苎麻织机2285台,占全国的35.2%。2001年湖南共生产纯苎麻纱线6160吨,占全国的29.3%;生产纯麻布1800万米,占全国的32.5%;生产麻棉混纺交织布975万米,占全国的22.3%;麻织品销售收入为6.3亿元,只占全国的19.1%。湖南和全国一样,只有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才能尽快实现传统麻文化向现代先进文化的转变。当前亟待解决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点推广生物脱胶技术,以减少污染和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对牵切纺纱新技术及装备进行开发应用,以减少麻粒和短绒,提高麻纱的质量和制成率;三是要运用现代纺织技术及绿色染整技术,解决麻纺布刺痒、褶皱及染色难的问题,为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服饰文化作出新的贡献。有诗为颂:

或为锦帛或为衣,砍刮搓揉志不移。

中外古今称宝草,三年献出九身皮。

 

 

 

苎麻植物学特性及种植栽培技术

 

一、苎麻植物学特性

苎麻有白叶种(Boehmeria nivea (L) Gaud.)和绿叶种(Boehmeria tenacissima),属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型草本植物。英文名ramie。苎麻是我国重要的纺织材料之一,也是我国的特产,在世界上素有“中国草”的声誉。18世纪由中国传人欧美各国。现在世界上自南纬25°到北纬39°都有苎麻栽培,以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为多。普遍栽培的苎麻为白叶种。绿叶种苎麻在热带地区有少量分布。苎麻被公认为是品质最优良的麻类纤维原料,它的纤维细长,拉力强,吸收和散发水分快,吸热、散热也快,并有绝缘性,是优良的纺织原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它不仅能纺织粗细麻布,而且能与棉、毛等混纺,还能与涤纶等化学纤维混纺。苎麻纤维还用于生产军工产品。

苎麻属植物,约有12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温带,约75种分布于亚洲, 约30 种分布于美洲,少数分布于大洋州和非洲。根据瓦维洛夫(1951年)的观点,苎麻起源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我国苎麻起源的研究认为,中国是苎麻的原产地,是世界上种麻用麻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最多的国家,野生种遍布黄河以南各地。我国约有32种11变种,分布自西南、华南到河北、辽宁等21省区,多数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四川和贵州等省区,向北逐渐减少。我国特有的分类群有12种5变种,多数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

中国学者对苎麻起源中心也进行了长期研究,有下列3种不同的观点:

1、长江流域起源中心---王文采、舒金树等。依据是王文采在分析大叶苎麻组的细野麻、赤麻、小赤麻、大叶苎麻和悬铃叶苎麻时,发现细野麻,赤麻和小赤麻3个种亲缘关系极为相近;悬铃叶苎麻则与大叶苎麻近缘。同时发现悬铃叶苎麻和细野麻分布十分广泛,北至辽宁省南部,东部达江苏、浙江和福建省,西至四川西部和贵州西部。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故推测中国长江流域中游一带可能是其起源地;舒金树对神农架及三峡地区苎麻属野生种考察结果表明,分布于湖北的6个野生种(序叶苎麻、细野麻、赤麻、小赤麻、大叶苎麻和悬铃叶苎麻)在神农架及三峡地区都有分布,并都形成了群落。其结果与王文采的推测有相似之处,神农架及三峡地区地处长江流域中游,从6个种的分布及神农架、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植物资源的古老性分析后,认为神农架及三峡地区可能正处在上述种的起源地重要位置。

2、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并列起源中心---赵崇耀等。依据是赵崇耀等对陕南秦巴山区苎麻资源进行评价,认为该地区是野生苎麻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文献中关于苎麻的最早记载,绝大部分都涉及这一地区。他从苎麻分布的普遍性,结合史实分析推测,黄河中下游地区可能与长江流域并列为栽培苎麻的起源地。

3、云贵高原起源中心---张波等。依据是张波对中国苎麻属植物野生种的考察表明,中国苎麻属植物种的分布明显由西南、华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考察发现,广西、云南分别有18种7变种和16种6变种,且两省(区)的种和变种分别占中国苎麻属种和变种的81.25%和72. 73%,中国特有分类种群也有9种3变种在滇、桂境内。在此基础上,张波对中国苎麻野生近缘种的种类与分布进行了研究,提出云贵高原是中国苎麻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

二、苎麻的功能与用途

1、苎麻纤维用途:苎麻纤维极长,洁白柔细,具有不绉不缩,染色鲜艳,不易褪色特性,织物整洁平滑,故适于作为衣着和家纺等用品,如衣料、衬衫、内衣、帽子、手帕、蚊帐、被单、台布、窗帘、枕头套、沙发套等。苎麻纤维还可与毛、化纤等混纺成优美的交织品。但苎麻纤维粗而脆的缺点,作为衣着用品“骨架有余,柔软不足”,与化纤“柔软有余,骨架不足”正好互补,二者混纺,既可发挥苎麻纤维的优点,又可弥补苎麻纤维的缺点。利用苎麻纤维潮湿时强力特别增大,吸水力,脫水力都快和不缩之、不易起霉的特性,可制成水龙带,蜡线,滤布,渔网,钓鱼线,船用绳索,水力机械垫料,以及其他航海用具。利用苎麻纤维抗张强度比其他纺织纤维高,可作为飞机翼布,降落伞拉线,矿井用绳索,钢索芯子等。利用苎麻纤维的强韧性和抗霉性,适于制造航空用绳索和麻线,手榴弹拉线,地雷管接头,航海用具罩子,帆布制品,油布,皮鞋线,篷帐等。利用苎麻的散热快和绝缘性强,可制造橡胶工业的衬布,橡胶胎的内衬,电线包皮,转动皮带等。

2、短纤维和麻屑用途:短纤维和麻屑可纺织床用毯子、地毯,制造高级纸张、人造丝原料、火药原料等。

3、苎麻根的用途:苎麻的根可供食用,或作淀粉、酿酒原料。它含有苎麻酸,可供药用,有补阴,安胎,治产前后心烦,以及敷治疗疮等效用。

4、苎麻骨的用途:麻骨可做造纸原料,麻骨含糖量22~23%,可酿酒、制糖。100斤干麻骨可制20斤饴糖,16斤白酒,1500张纸和3米粗布。麻骨还可做纤维板,可降解花盆、饭盒、包装盒及活性炭。

5、麻壳(麻绒)的用途:麻皮上刮制的麻壳,晒干后叫麻绒,还含有不少纤维,可脱胶后提取短纤维,供纺织、造纸、修船时填塞材料等用途。

6、苎麻叶的用途:苎麻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是良好的牲畜饲料。麻叶还可供药用。此外,国外有将麻叶,试制苎麻茶。麻叶混和桑叶饲蚕,效果很好。

7、新用途:麻纤维符合材料,可降解麻地膜,饲料,纤维质能源,水土保持作物等。

三、苎麻栽培、加工与利用

1、栽培情况

(1)苎麻的分布

我国苎麻分布在19-35°N、98-112°E之间,南起海南岛,北至秦岭山麓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有栽培,根据苎麻的生态适宜性和各地自然条件,我国苎麻种植区域可划分为五大麻区:

秦岭淮河南部麻区:位于33-35°N的北亚热带湿润区,即秦岭淮河以南与长江北部麻区之间,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北部、以及河南、陕西两省南部等地。苎麻1年收获2-3次。

长江北部麻区:本区位于30-33°N的北亚热带湿润区,包括湖北、安徽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省的中南部,自然条件较秦岭淮河南部麻区好。苎麻1年收获3次。

长江南部麻区:位于23-30°N的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湿润区,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四川省东部、湖北省东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安徽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等地。该区具有苎麻生长的最适宜条件。本区气候适宜,丘陵山地多,品种资源丰富,对发展苎麻生产极为有利。但雨量分布不匀,二、三麻常遭旱害,要注意选择耐旱性、抗风性强的品种多同时,积极抓好麻园的基本建设,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华南麻区:该区位于19-23°N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区,包括广东、台湾两省,以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江西、湖南、云南等省南部。具有苎麻生长的良好条件,可年收麻3 –5次,但雨量分布不匀,年平均相对湿度仅70-80%,沿海地区常有台风袭击,不如长江南部麻区高产稳产。此本区气温条件比其他麻区优越,但部分地方常有早害或台风袭击,因此,选栽耐旱性、抗风性强的品种也十分重要。

云贵高原麻区:本区位于成都平原以西及云南北部、贵州西南部的南亚热带湿润区。苎麻一般年收3次,产量较低。在海拔2700m的地方亦有苎麻种植,年可收获两次,但以海拔1500m以下生长较好。

目前苎麻生产大幅度萎缩,目前只有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有大面积种植,因此这5个省市是我国苎麻生产的优势区域。

(2)苎麻栽培方法

(A)麻园选择

综合考虑地势、地形和土壤的影响,选择适合苎麻生长,促进苎麻高产的地方作为麻园。

山地:在高大山脉区适于建设麻园的地带,只有起伏较小的翼山和坡度较缓的山麓和山窝以及山腰平地。山地种麻,要注意开好围沟和厢沟,做到有涝能排,有旱能灌。

坡地:一般陡坡(20—45度)和峻坡(45度以上)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瘠薄。斜坡(5—20度)坡度虽然减小,但水土流失仍然较大,而以缓坡(5度以内)较好,水土流失少,有利于苎麻生长。

平地:要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以免渍水,引起败蔸。麻园地下水位要在1米以下,并根据丘块大小开沟作厢,加速雨季排水速度,防止土壤含水过多,积水过久,造成麻蔸腐烂。

(B)整地开沟

“深耕熟整,疏松土壤,增加肥力,保水保肥”的原则对苎麻麻园进行土地整理。

深耕整地:荒土栽麻,最好在头年夏秋季或冬天挖好,通过伏晒,冬凌或种植一季冬作物,为次年春栽苎麻创造条件。熟土栽麻,可以随挖随栽,深耕要在50cm以上,其他地块最少也要耕33cm以上。湖区冲积土土层较深,土质比较肥沃的,深耕33cm以上。丘陵山区的黄、红壤,缺乏有机质,必须深耕50cm以上。

(C)基肥

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迟效肥和速效肥配合,冬季多施热性肥料,使出苗早,出苗整齐健壮。肥料用量较少的情况下,以条施、穴施为宜。肥料较多情况下,翻土时施入混合粗肥,栽前在行内或穴内施速效混合肥。一般用肥量,每亩穴施土杂肥5000-10000kg,人畜粪1000—2000kg,过磷酸钙15—25kg。如果使用复合肥,则每亩可以使用70-100公斤。

(D)开厢

作厢开沟:厢面大小,根据地势、土质和地下水位而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性土和砂质壤土,或者地下水位较低的,厢面可宽至3-4米。土壤粘重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厢面适当缩小到1.8-2.6米。坡地横向开厢,厢沟宽30cm、深20cm,围沟深40-50cm。厢沟力求整齐一致,便于排水和灌溉。

(E)移栽

移栽时间:不论营养繁殖的哪一种方法,一年四季都可以栽麻。一般分蔸繁殖以春栽或者冬栽较多,夏、秋移栽麻较少。秋栽前,容易遭受伏旱、秋旱,成活率低。

栽植密度:苎麻栽植密度应该根据品种类型和土壤肥瘦来决定。发蔸快的品种或者土壤肥沃的,可以适当稀些,一般50×60厘米,亩栽2200株;分蔸慢的品种或者土壤肥力不高,可以适当密些,一般株行距为40×50厘米,亩栽3300株。当然可以根据种植目的调整种植密度。

栽植方式:新栽麻栽植方式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条栽几种。正方形栽麻,每蔸麻得营养面积均匀,但不便农事操作,长方形的优缺点恰恰和正方形相反,而三角形栽麻不但能充分利用土地,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山坡地还可防止雨水冲刷,有利水土保持。在丘陵山区坡地种麻可以采用三角形栽麻。

栽植方法:栽麻有开穴和抽行二种方法。开穴后,放种根或种苗。较粗的种根可用两根平放在穴内;较小的种根,每穴放三根,种苗栽成一条线。放种根时,芽子向上,根不露外,种根均匀散开,切忌挤压在一起,随后盖上,厚薄一致,用脚踏实,避免吊气。平地盖土要稍高于穴面,避免泥土下沉后渍水。

查蔸补缺:保足基本苗。发现死苗缺窝,应在栽后7-10天内补齐。为了使补栽麻及时成活,并跟上生长,可在移栽时每隔3-5米远多栽一个双蔸麻,补窝时就可备用,从而确保同步生长和足够的基本苗。

育苗移栽:把嫩稍扦插繁殖的种苗移栽到大田种植。当麻苗长出6条以后的细根,根长1.5厘米以上,嫩梢发出新叶时,即可分株带土起苗移栽。9月下旬以后育苗,建议最好在苗床越冬,扦插密度宜适当稀植。起苗前苗床应浇水使土壤湿润,便于起苗,一般行距0.6米,株距0.3米,每亩栽2500-3000株。

其他繁殖材料的种植:还可采用分株苗,分蔸苗,种子等进行育苗。苎麻苗育成后可按照上面方法移栽。

苎麻种子大田直播技术

(1)开沟作畦,精细整田:按植麻要求选择土壤为粘质到沙质壤土的田块,施足底肥, 深翻耙碎,肥土充分拌匀;同时每亩施用 2-2.5kg 吠喃丹防治病虫。 厢宽3 m, 起垄播种,垄宽80-90cm , 在垄中间开好20cm宽的播种沟,用锄头拍平拍紧,以免吊气。

(2)保证播种质量,培育壮苗:田整好后,每亩用种300-500 g,分成10等份,每份用陈草灰和细砂土2.5kg充分拌匀,然后将10 份拌好的种子混合起来继续拌匀,以避免播种后稀密不匀。种子拌好后均匀撤在播种沟内,随即用木板轻轻镇压,使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以利出苗。 播后用作物秸秆横搭在播种沟两边,间距33-66 cm,再在上面均匀盖上稻 草,以不见土为宜,然后用土压住稻草两边,以防被风吹散。要保持湿润,如遇干旱,隔草 适当淋水,5-8 月播种时,由于气温高,不出5天就可出苗,出苗后生长速度很快,此时土壤应保持湿润,以不见白为宜,以免死苗,但土壤不可过湿,这样有利根系向下伸发,培育 壮苗。

(3)及时定苗,保证密度:苗子长到12-16cm高时就可定株,定苗以靠近播幅两边小埂处为好, 株距 20cm,这样,厢面上就形成宽窄行条植: 定株以三角形为好 , 以便充分利用地力和阳光。 如果麻苗摆布不规则,以保密度为主,每亩定植l万株左右。只要在5月份以内播种的,到7月底、8月初破杆,10月底、11月初就可收一季麻。此方法自3月初到9月底都可采用,只是7-8月注意抗早,秋播过迟的注意防冻。

(3)新麻田间管理

(1)查蔸补缺。补蔸要及时。

(2)中耕、追肥。应勤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促进根系发达。中耕结合追肥,要求弱蔸多施,强蔸少施,促进生长整齐。中耕时注意清沟,以利排水。

(3)防旱抗旱

(4)及时破杆。破杆是新麻栽植后的一个重要措施。冬季或春季栽的麻最初发生的地上茎杆要适时刈割,促使多发分株,早收麻。如果刈割过早,麻蔸的扩展会受到抵制,就会影响来年产量。去年秋季或当年春栽的麻一般在二麻期破杆,收一季三麻。

(4)老麻园管理(冬培壮蔸)

深中耕:冬耕时间一般在三麻收获后11月中下旬下雪前进行。深中耕的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深根系品种深,浅根系品种浅;稀植的深,密植的浅;粘土要深,沙土要浅;行间要深,蔸边要浅。一般深度3—9寸左右。

施腊肥:冬肥一般应多施农家肥、迟效性和半速效性肥料混合使用。冬肥使用时期一般在霜后雪前。老龄麻应全面撒施。

培土:培土时间,一般霜后雪前,结合冬季施肥进行。培土厚度一般约1寸左右。培土的标准应达到肥、碎、平、匀,即选土要肥,土要打碎,盖土要平,厚薄要均匀。

中耕除草,季季追肥,防旱、防渍、防风、防霜、防治病虫害。苎麻害虫主要有苎麻夜蛾、赤蛱蝶、黄蛱蝶、金龟子,主要是成虫叶面为害,可采用普通杀虫剂防治,效果显著。

及时收获。黑杆1/2到2/3,且下部麻叶脱落,麻蔸已萌发“催蔸麻”时,即表明已达工艺成熟期,是苎麻最佳收获时期,应及时抢收。湖南、湖北一带麻区,一般头麻约在5月底至6月上旬,二麻约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麻约在10月中、下旬。农谚说:“头麻芒种边,二麻不过五十天,三麻霜降边”。

(5)苎麻收获

麻茎生长到一定时期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从上到下逐渐变褐,出现木栓化组织,当黑杆1/2到2/3,且下部麻叶脱落,梢部手捏不断,麻蔸已萌发“催蔸麻”时,即表明已达工艺成熟期,应及时抢收。如收获过迟,则腋芽发育成分枝,纤维粘骨,剥麻困难,纤维粗硬,含胶重,木质素增加,除影响当季麻纤维产量和质量外,还影响下季麻的生长和产量。若收获过早,纤维发育不良,麻皮薄,剥麻不能到顶,出麻率低,纤维强力低,也影响产量和质量。

2、加工情况

(1)苎麻剥制

苎麻纤维的剥制加工包括剥皮、浸水、刮麻及干燥等环节,对原麻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剥皮:苎麻剥皮有扯剥法与砍剥法两种,但我国大多数麻区采用扯剥法,它利用麻骨与麻皮间物理机械性质的不同,双手配合将麻骨与麻皮分离,直接在麻田完成剥皮过程。 剥好麻皮必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开好口。在开口的地方,麻皮不能粘有麻骨。避免粘麻骨的方法是在折断麻株开口时,大拇指和食指不能捏的太紧,大拇指往上一撇,食指稍微移动一下,随即大拇指往下一筑,食指伸入皮内,动作要快。剥麻整齐成片。开口的麻桩高矮要一致,不管长麻短麻,一般都在离地面五分之二的地方开口。麻皮要剥成宽窄均匀的两片。不留叶柄,不留尾梢骨。剥麻株上半截的麻皮时,除食指和中指夹住麻皮外,无名指和小指必须和中指并拢托平,向后甩去。捏住麻皮时,麻皮外层的麻壳贴于手掌。

浸水:剥下的麻皮要及时浸水,使麻壳变脆,促进麻壳与纤维的分离,并浸洗掉麻皮上的污泥和部分浆汁,一般浸1-2小时即可。

刮麻:刮麻是指将纤维从麻皮分离出来的过程,一般采用72型和沅江二号苎麻刮麻器刮麻,刮麻刀固定于支架上,刮麻时只能一片片刮,麻皮要分正反,一般每人每日可剥制干麻7.5-10公斤。

干燥:刮好的湿麻要及时干燥,以防霉烂变质,影响拉力和色泽。收剥最好选晴日进行,争取当天剥制的麻当天晒干,一般原麻含水量不能超过13%。晒麻要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雨天刮麻需及时烘烤。

(2)苎麻原麻脱胶

(A)化学脱胶的基本原理

苎麻化学脱胶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纤维素和非纤维素成分对碱、无机酸和氧化剂等的稳定性不同,在不损伤苎麻纤维原有物理机械性质的原则下,去除一切胶杂质。而保留纤维素成分的化学加工过程。可以说,苎麻化学脱胶过程实质上乃是精制苎麻纤维素的过度,为了弥补化学药品作用的不足,往往在脱胶工艺中还辅以一定的机械物理作用过程,始能达到工业上脱胶的要求。

(B)化学脱胶工艺

预处理工艺:原理是基于半纤维素和果胶分子的聚合度远较纤维素大分子低,它们的水解常数、吸湿度、润胀度、又都胶纤维素高,故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易被稀酸水解除去。

碱液煮炼工艺:脱胶的大部分化学反应要在煮炼中完成,各种非纤维素物质在煮炼中发生溶解、裂构、皂化、乳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而被除去,果胶、半纤维素被碱液分解,变成甲酸、二酸、羟酸及少量单糖。煮炼又一级煮炼和二级煮炼二种工艺。国内大多采用二煮法,将预处理的原麻装入煮锅以后,先加入上一锅麻的第二次煮炼碱液,煮炼一定时间后将碱液放掉,锅中的麻用冷、热水冲洗后加入新碱进行第二次煮炼。

后处理工艺:后处理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除去粘附在纤维上的胶质,弥补碱液煮炼之不足,改善纤维的机械性质,提高纤维的柔软性

分散性及可纺性,改善纤维的色泽及表面性质。后处理包括打纤、酸洗、漂白、精炼、给油、烘干等工序。

打纤:就是利用木槌的机械打击力度及高压水柱的冲洗作用,除去媳妇在纤维表面的残胶,是纤维松散,色泽洁白。

酸洗:是将打纤后的苎麻纤维放在酸洗槽中漂洗的过程,目的是中和留在纤维上的残胶,除去吸附的有色物质,使纤维洁白是松散。

漂白:通过漂白可以改善纤维的亲水性和润湿性,改善纤维的洁白度和柔软度。

精炼:进行精炼,进一步降低残胶量,提高纤维的松散性、柔软度和洁白度。精炼的方法是将酸洗后的脱胶麻,再用稀碱液常压煮焖4小时以上。

给油:通过给油处理可以给纤维表面包上一层极薄的脂肪膜,是纤维松散、润滑、柔软、损耗率低,纺织时可避免静电作用,减少断头。

烘干:将给油麻离心脱去油水,置烘干机中干燥,得到的就是精干麻。一般的二级煮炼工艺为:原麻拆包分把→浸酸→水洗→一次煮炼→水洗→二次煮炼→打纤及冲洗→酸洗→脱水→给油→脱油干→烘干。用于纺高支数的麻还要加进精炼和漂白工艺。

 

 

 

欢迎访问麻类作物营养与施肥网

www.fibercrops.co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1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1

农友3913

2022-06-30 10:34

值得我学习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