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灌满浆、提高结实率是水稻稳产、丰产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与平方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平方米有效穗数越多,穗长越小、穗粒数越少、结实率越低。可以说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多少与空壳率、结实率的多少呈逆相关的关系。但是,也不能盲目的追求结实率而减少平方米有效穗数。相对来说,灌浆充实度和结实率对产量的重要性比平方米有效穗数要小一些。至于说如何提高结实率、减少空壳率,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适宜的提早移栽。水稻的灌浆从水稻齐穗、散粉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水稻的灌浆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俗话“17度不开花、13度不灌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我们黑龙江东部寒地水稻种植区的11-12片叶的水稻来讲,通常情况下是在7月20-7月25日左右齐穗,在9月15日之前能够安全的成熟,也就是说水稻从齐穗直至成熟需要大概45-50天的时间。在这45-50天的时间里,水稻主要的生育进程就是灌浆。如果让水稻能够在7月15日左右就齐穗的话,那么我们就能争取5天的左右的多余灌浆时间和更多的有效积温来提高水稻灌浆的充实度。因此,适宜的提早移栽也是提高水稻灌浆充实度的一个方法,但是对减少空壳率来讲没什么实际的作用。
2、移栽作业时适宜的稀植。水稻的有效穗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关键因素,近些年很多的稻农也都采取密植的方式增加移栽时的穴保苗株数来增加水稻的田间茎数、提高水稻的平方米有效穗数。但是这样做的缺点也比较明显,过早的封行、郁闭,田间茎数过多,无效分蘖数量增加,结实率大幅降低以及空壳率明显的增加,还增加了水稻灌浆期的倒伏和稻瘟病的发生几率。所以,在不减少田间茎数的前提下,适宜的稀植对于增加田间有效穗数的比例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从“源库关系”的角度来讲,适宜的有效穗数前提下,穗长和穗粒数这两个产量性状更有优势,能够向有效穗的穗部供给的养分更多,也更有利于增加水稻的灌浆充实度、降低空壳率。
3、病虫害防治。在这一方面,也是促进灌浆充实度、提高结实率的重要手段。水稻从移栽之后就会遭遇不同种类的病虫害,有的会危害叶片、有的危害茎秆,基本上可以总结成危害水稻光合作用的器官和养分供给的通道。水稻灌浆积累的是什么?是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合作用产物如何输送到籽粒中?就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养分输送通道。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被损伤、输送养分的通道被破坏,必然会影响到籽粒内部的有机物积累,出现一定的比例的空壳率和灌浆不充足的籽粒也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在水稻移栽之后就需要进行病虫害的“防”和“治”的工作,而且要以“防”为主。
4、肥料管理。在肥料管理方面,需要氮磷钾三大元素分开来讲述,不同肥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用量使用都会影响到水稻的灌浆充实度和结实率。
4.1氮肥。能够对水稻的灌浆充实度和结实率造成影响的氮肥因素主要还在于孽肥和穗肥的用量和时期。水稻孽肥中氮肥用量过大或者推迟,会造成水稻分蘖期的徒长、旺长而出现无效分蘖过多、抽穗延迟的情况发生。主要原因就在于氮肥的过量施用会造成营养生长期的水稻体内非水解性铵态氮的浓度过高,对水稻的正常生殖生长分化造成一定的障碍,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灌浆充实度造成影响。而对于穗肥中的氮肥来讲,用量过大或者延迟,会造成水稻抽穗延迟、贪青的情况发生。特别是穗肥中氮肥用量过大,会影响到花粉母细胞分化的障碍,影响水稻花粉的质量、活性,造成部分籽粒不能正常的授粉、结实而出现大量的空瘪粒。
4.2磷钾肥。磷钾肥是穗肥的重要组成部分,“磷主花、穗主果”,由此可见磷钾肥的重要作用。底肥中的磷肥用量不足,会影响到后期的水稻幼穗和花粉母细胞的分化,造成一定的生殖生长障碍,影响到水稻的结实率;而对于钾肥来讲,在水稻的生育后期主要是专注于水稻籽粒的灌浆。穗肥中钾肥用量是否充足,对水稻籽粒的有机物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追施穗肥的时候,除了土施氮、钾肥料之外,还需要叶片喷施磷酸二氢钾肥料,促花、促果、促进水稻的籽粒结实。
5、水分管理。能够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的水分管理阶段,就是水稻生殖生长期的水分管理。在水稻的倒4叶完全抽出之后,水稻就已经进入了生殖生长的转化阶段,此时田面含水量最低保持在80%以上,最好是能够有一层花达水,建议保持水层持续到水稻扬花结束。如果在水稻倒4叶完全抽出之后直至水稻扬花的阶段出现田面缺水的情况,就会造成水稻幼穗分化、花粉母细胞分化的障碍以及影响花粉的活性,以至于出现一定比例的空瘪粒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在生殖生长阶段,禁用除草剂。此时的水稻对除草剂极其的敏感,一旦盲目的施用也会造成结实率的降低。
作者:才艺
转发0评论72
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与平方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平方米有效穗数越多,穗长越小、穗粒数越少、结实率越低。可以说平方米有效穗数的多少与空壳率、结实率的多少呈逆相关的关系。但是,也不能盲目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