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岱山县以写好社区村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对照“一村一社”目标,有效整合资金、资产、资源等要素,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配强“领头雁”,让基层党组织“更强更红”。选优配强新村各组织班子,夯实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基础。全力实施“头雁工程”,按照“政治强、敢担当、有胸襟、能服众”的选人标准,注重选拔能够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优秀党员担任新村党组织书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本次社改期间,全县调整村党组织书记7名,实行村书记、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69人,占全县比例93.2%。抓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储备,实施“雏雁计划”,确保村主要干部一职两备,全县共储备村主职后备干部近300名。认真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把备案管理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了村“两委”干部及后备人选,做到“凡进必审”,对“五不能”“六不宜”的人实行“一票否决”,全县共联审了“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近600人。
二是做好“加减法”,让经济合作社“瘦身强肌”。坚持“一村一经济合作社”目标,采取“撤旧建新”方式,推动“一村多经济合作社”和新设置行政村进行“三资”融合。调整后,全县74个渔农村全部实现“一村一社”,另外保留了4个城市社区下的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总量缩减至78个,较原来的90个减少了12个,缩减幅度为13.3%,经济合作社的董事由原先433人缩减至370人,缩减率为14.5%,经济合作社达到了“减肥瘦身”的效果。进一步规范村级各项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村级组织领导体制、重大事项决策程序、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特别是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五个统一”,做到统一建账、统一核算、统一审批、统一公开、统一理财,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找准“活水源”,让新村级集体“手中有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以社区村体制改革完善工作为契机,摸清各村家底,充分发掘特色,通过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打破资源要素的管理界限,集聚土地、劳动力、产业等要素,促进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如,秀山乡秀南村,通过本轮并社调整,按照20%比例提取经营收入与土地征用征收款,从“百万村”迈入“千万村”,全力规划打造常石周边商贸圈,预计增加村经营性收入50万/年。岱西镇火箭村,实施精品村建设项目,盘活水上乐园、文化礼堂、桃湾农庄等资产,打造岱山西部集果品采摘、儿童游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游景区。同时,加强政企部门结对,重点为全县22个经济薄弱村送上政策和项目,采取“资源盘活”、“村企联建”、“抱团发展”等模式,引进了光伏发电、茶厂开发、农副产品培育等项目,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转发0评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