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小麦赤霉病没有抗性
一是对于赤霉病来说,目前已种植的小麦还不具备抗性基因,只有春性品种耐赤霉病的能力大一些,但是在大发生的年份,这种耐病性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今年小麦普遍存在密度大的问题,主要是播种量大、播期早,这种大密度会造成田间小气候对赤霉病的促进作用,促进病菌的扩散和蔓延。
三是半冬性品种南移,半冬性白皮品种自身对赤霉病属于极易感染的。近年来,半冬性品种南移,进入水稻茬田块,加大了赤霉病为害的风险;同时,由于前茬品种的差异化加大,造成了小麦播种不一致,现象较为严重,也造成了不同田块小麦生育期跨度大,同一田块小麦生育期差异的情况,赤霉病感染的时间跨度拉大,使我们防治难度愈加困难。
从“病害三角”理论看大发生的可能性
农业上把病菌感染的过程解释为“病害三角”理论,就是病原菌-感染途径-易感群体。这三个条件如果都满足,感染就会出现爆发。首先来看病原菌,由于近年来的秸秆全量还田,土壤中和田间地头有大量的带有病原菌存的秸秆,所以这个条件是毋容置疑的满足了;
其次是易感群体,小麦基本上都是没有抗性的,大量的施用化肥和种植密度大都使得小麦更加容易感染;第三个方面就是感染途径,赤霉病子囊孢子感染需要较高的湿度并通过风雨传播,小麦田间湿度大、密度大,再加上连续阴雨天为病菌感染创造了条件。所以,从病害三角理论上来看,条件也是具备的和非常适宜的。
药剂防治的效果有多大?
从多年的药剂防治来看,药剂防治是有局限性的,当然在各种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药剂可以及时使用并能够发挥作用,整体的防治效果也基本都在90%以内,大部分都在70-80%。同时,影响药剂防治的因素非常多,比如同一田块小麦生育进程差异很大(主茎和分蘖、地势不同的差异、肥力不同的差异)、降雨、风力、风向、温度等导致药效下降,药剂使用方法不当(用药量、用水量、施药方法、药剂混配……)都会抵消药剂的防治效果。
防治技术关键点
今年小麦赤霉病防治需重施,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防治时间必须准确,“晴天见花打,阴天见穗打”;二是药剂必须选择对应的高品质药剂;三是使用方法必须准确(二次稀释、弯喷头、用足水量);四是第二次用药不能省略,一般5-7天打第二次。
总结近几年经验教训,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实践中要谨防误区。
不要只凭老经验办事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菌源量多少、小麦品种的抗性、抽穗扬花期降雨日数和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麦苗稠密度大,田间郁闭,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也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才能彻底防治好小麦赤霉病。
有的农户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只凭老经验办事,只注意天气是否下雨,而忽视田间湿度和品种抗病性两个影响因素,虽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不要错过最佳防治时间
众多资料介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用药时期为“抽穗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用药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才开始用药,不是过早,就是过晚,没有把握好最佳防治时期,虽然喷了药了,但效果很不理想。根据多年防治实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应在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开始喷药最好。
抓最佳防治时期不要太死板,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
2、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
3、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可能流行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
4、若喷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转发0评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