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随着黄瓜设施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霜霉病危害也随之扩大,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播迅速、病害重等特点,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防治,一般10~15天就造成毁棚拉秧,因此,霜霉病又被称为“跑马干”。
近年来,多地群友反应黄瓜霜霉病危害特别严重,且难以防治,让他们十分苦恼!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霜霉病的发生?
发病症状
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即可发病,一般从黄瓜的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植株苗期受害,子叶染病时叶面初期症状不是特别明显,湿度较大时,叶背出现水渍状斑纹,病斑沿叶脉随之扩展,此时叶面出现褪绿色病斑,扩大后变为黄褐色。成株期感病,叶片呈黄枯斑点,并逐渐扩大,由黄绿色变为浅褐色。严重时,病斑成片,呈黄褐色,全叶枯死。霜霉病发病时病斑有多种表现:病斑较大时,一般呈现有规则多角形,后期为黄褐色,病斑较小时,一般呈现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鞭毛菌亚门中的假霜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叶背病斑上的霉菌即是该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该病菌的孢子囊靠气流和雨水传播,在条件适宜时,不断进行再侵染,病害发展迅速。
发病条件
温度决定了霜霉病菌潜伏期的长短,日平均气温在15~16℃,潜伏期为5天,17~18℃,潜伏期为4天,20~24℃,潜伏期大约为3天,当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对病菌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霜霉病的发生和传播与湿度密切相关,相对湿度在85%以上,叶面出现水滴,病原孢子就会萌发,相对湿度在50%~60%,植株就不会出现霜霉病。
防治措施
1、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是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根本途径。
2、培育无病壮苗
苗床应与生产地隔离,施足有机肥,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使幼苗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田间管理
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烧毁,清洁田园,在生长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销毁,在定植时使用起垄栽培模式,前期要适当控制浇水次数,加强中耕,选用无滴膜,减少田间湿度,采用膜下滴灌,冬季浇浇水次数,切勿大水漫灌,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在夏季高温进行闷棚,利用霜霉病原分生孢子在30℃以上时活动缓慢,43℃以上停止活动并逐渐死亡的原则,在夏季暴晴天时中午闭棚,可以有效的杀灭病原菌孢子。
4、药剂防治
(1)苗期和定植缓苗后应各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药剂可选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等药剂进行喷雾。
(2)在黄瓜初花期及采收盛期要经常进行田间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药,将其消灭在发病初期,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氟菌·霜霉威(银法利)进行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延缓抗药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喷药时叶面和叶背要喷洒均匀,中心病株周围的植株和植株中上部叶片要重点喷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