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光照弱,温度低,放风时间短,这是菜农都知道的,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棚内的二氧化碳供应。
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之一,蔬菜的干物质中,有将近一半的元素是碳,这些碳绝大部分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得来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作物光合作用越旺盛,增产效果越明显。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棚室是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其中内部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动、有机肥料的分解,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均来源于此。
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早晨拉开保温被前达到最大,揭开保温被见光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1-2个小时后就低于室外二氧化碳浓度。
通风之后,由于外界二氧化碳进入,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稍有提高,但由于冬季温室通风量少,通风时间短,补充进的二氧化碳有限,因此直到下午作物见光很少,停止光合作用为止,一直维持低于室外二氧化碳浓度的水平。
从下午16时到17时开始,随着光照的减弱和温度的下降,植株光合作用减弱,二氧化碳浓度开始回升,放保温被后及上半夜由于植株呼吸作用和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升高,后半夜温室内浓度增加缓慢,到第二天揭开保温被前,浓度又达到最大值。
二氧化碳补充
二氧化碳浓度不足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数量少,供应养分不足导致植株生长缓慢,产量低,品质差,畸形果多,落花落果严重。
从生产角度来讲,冬季温度低,通风少,棚内二氧化碳得不到补充,蔬菜的光合作用就会因为原料缺乏陷入停滞。
对于二氧化碳的补充,菜农可通过以下两个方式进行:
一是传统方法,即底肥中多用有机肥,配合冬季增施微物菌剂,促进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二是棚内悬挂二氧化碳补充袋,可以持续、缓慢释放二氧化碳,满足蔬菜生长所需,简单方便又快捷。
转发0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