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我是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有学者认为,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要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党的十九大到《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出台,再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挥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主体,传统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度的规模化、机械化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必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可以预料,今后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承担者将是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从现阶段来看,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为主,发展现代化乡村产业能力明显不足。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农村人才缺乏和农业发展“后继无人”等难题的重要途径。
孔祥智表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依据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作出的重大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指引了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特色”之一,正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认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是对我国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内涵赋予的新的阐释,将对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加强面向小农户社会化服务
《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既要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要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农户数量多、经营规模小是中国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孔祥智表示,多年来,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上,并且成为各类补贴投放的重点。截至2016年底,尽管中国土地流转面积达4.79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35.1%,但小规模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在他看来,今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对小规模农户的带动上。对于中国2.3亿农户,应该保障他们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的权利,并且提供相等的机会选择。
李国祥告诉记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向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如机械设备等,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不足、要素缺乏和利用效率不高等难题。此外,还要加大投资教育和培训力度,让农民特别是年轻人回到乡村、留在乡村。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卫龙宝认为,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确不同主体的功能定位,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同时,要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完善小农户扶持政策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小农户扶持政策。在孔祥智看来,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第一,在资源配置上,尤其是财政资源配置上,要确保农业农村项目优先投入。第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农民获取更多土地收益创造制度条件。第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在改革中增值。
卫龙宝建议,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重视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此外,要拓宽传统农业的功能边界,实现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加快构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集约、合理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王兴国提出,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征地补偿标准,坚持公平合理补偿,建立多元保障机制,重点落实保障长远生计的途径。实现城乡要素市场的平等化,建立一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市场。
记者 张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