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黄萎病来袭,做好预防是关键!

蔬菜卫士

2019-07-31 08:58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高效种植妙招# 

一、灰叶斑病频繁发生,到底应该怎么防?
近期,多地遭遇连续的阴雨天气,使得灰叶斑病发生频繁且蔓延迅速,一旦发生就很难防治,导致番茄减产或绝收,给农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的清楚的看到叶面布满暗褐色不规则水渍状小斑点,中部为灰白至灰褐色,病斑稍凹陷,这是灰叶斑病的典型症状,大家需要准确识别并提前预防!


灰叶斑病是一种高湿病害,连作地块、低洼渍水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地均发病严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首先要控制田间湿度,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加强通风透光,来降低田间湿度。其次,田间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病残体,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合理施肥,不可偏施氮、钾肥,要注意补充磷、硼、钙等元素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最后,在灰叶斑病易发时期,要提前用药预防,可用氢氧化铜进行喷雾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可使用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嘧菌酯、氟菌·肟菌酯(露娜森)进行喷雾防治。


二、马铃薯黄萎病来袭,做好预防是关键!

马铃薯黄萎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又称早熟病或早死病,在国内各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近期,山东某地发病严重,我们到该地区进行调研、采样,随后结合显微镜检及分离培养的方法确定了病原菌,并针对病因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1、田间症状

该病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症状多出现于生长后期。植株染病后,叶片下部近边缘的区域和叶脉间褪绿变黄(图1A),之后变褐干枯,但不卷曲,直到全部叶片枯死,但不脱落(图1B)。当叶片黄化后,剖开根茎,维管束变褐(图1C、1D)。  

A 叶片黄化


B 叶片变褐干枯


C 病株



D维管束变褐

图1 马铃薯黄萎病田间症状
 

2、病原

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属于半知菌亚门。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初期呈白色,之后中心逐渐变黑。菌丝体无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呈轮枝状;分生孢子椭圆形,单孢,无色透明。


 

图2 培养性状

 

3、发病条件
(1)侵染源
马铃薯黄萎病病菌以微菌核在土壤、病残体及薯块上越冬并可存活,翌年种植带菌的薯块即引起发病,生长期可反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水和气流进行再次侵染。

(2)环境条件
马铃薯黄萎病菌喜温暖高湿的条件。灌水过多,不仅有利于病菌传播,而且能促使土温降低,导致根部伤口不易愈合;地势低洼,土质黏重、阴湿,施用未腐熟粪肥,均有利于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加重病情。

 

4、综合防控措施

马铃薯黄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一旦侵染,全株发病,难于预防,因此该病害的控制重在预防。

(1)选育抗病品种
栽培抗性品种是防治马铃薯黄萎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尚未发现完全对黄萎病菌免疫的马铃薯栽培品种,但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在生产上要重视选用适合的抗病品种。

(2)种薯处理
种薯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之一,建立无病留种田,可以减少初期菌源。种薯切块时可将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最好多把切刀轮换使用。播种前进行药剂浸种,可杀死薯内部分病菌,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

(3)土壤消毒
设施马铃薯种植休闲期施用石灰氮进行土壤熏蒸,可降低黄萎病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
起垄作畦,适时播种,避开春季冻害及雨季;科学施肥,尽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晴天浇水,勿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中耕;开花期后和块茎膨大期要浇足水;轮作倒茬、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从而减少菌源。

(5)加强生物与化学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拔除并进行药剂保护。定植时可选择10亿芽孢/克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3g/株 穴施预防;发病初期可选用10亿芽孢/克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者30%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施药。


作者:王朵 王泉城 李磊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马铃薯黄萎病来袭,做好预防是关键!”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东北区马铃薯种薯带菌检测与处理技术模式建立与优化》(项目编号:2018YFD020080703)提供技术支持!

3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农友5610

2019-08-01 10:13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罗彬彬

2019-07-31 12:30

马铃薯主粮化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