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农村地区,现在依然处在脱贫攻坚之中。各地贫困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因为土地少,山多,有些是因为环境太恶劣,还有的是缺乏主导产业,导致什么都做不大,也做不强。各地情况不同,脱贫也就不能统一化,必须因地制宜。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因为交通不便,农民的生活长期在贫困中。这里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并且地块分布零散,不能大规模利用。于是,当地人转变思路搞起了“飞地经济”,他们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地,村民自筹资金或者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种植优质的猕猴桃,去年获得了收益118万元。他们还开发了当地的山泉水,建设了山泉水厂,村集体每年因此可以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
同时,因为交通不便,各种原生态的资源保存相对完整,他们就搞起了乡村旅游,并建立了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流转村民的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开发,还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
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8户553人,2015年时候的贫困发生率有21.85%。这里脱贫的方法,则是“借棚还耳”、“借袋还耳”,这个耳,指的就是木耳。
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袋还耳”协议,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一季的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民把成品木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经济组织,把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之后,返还给贫困农民。这样不需要启动资金,农民就能参与其中,户均增收4600元,让贫困农民享受到了农村产业带来的效益。
在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当地是大坊城村、西嘴村异地搬迁组成的一个新村子。这两个村的穷,则是因为没有主导产业导致的。云州黄花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黄花亩收入能达8000元,是玉米收入的十倍。但当地却出现了都不愿意种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增收见效慢,头年种、二年管、三年才见效、四年进入盛产期,虽然收入高,脱贫够不着。
项目是个好项目,那怎么才能让农民充满干劲呢?村里成立了专业的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贫困户的方式,流转1000亩土地,贫困户种植能享受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还能参与合作社,到黄花田里负责田间管理挣钱。这就完美的解决了贫困户种植黄花,前三年没有收入的担忧。
2019年,当地的黄花进入到了全盛期,亩收入达到了8000元。只凭借种植黄花一项,全村44户贫困户里的90口人,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实现了三年脱贫的目标。#三农# #智慧农民#
转发0评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