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农计划# 种植稀了产量上不去,种植密了又容易倒伏,这是很多玉米种植者在玉米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玉米成为了农民朋友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实现这一目的似乎只有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单位玉米种植数量,所以在夏玉米种植中形成了一种播种密度大,间苗舍不得去苗的现状。那么玉米种植密度该如何掌握?
近期结合玉米如何选种,最近我写了两篇文章,很多朋友在看完文章后询问最多的是该怎么把握玉米的种植密度。咱们国家是一个玉米种植大国,过去由于生产力和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产量都相对较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业科研人员开始研发并推广了紧凑型玉米品种,咱们农民的种植密度也逐渐提高,同时配套的栽培技术也不断更新,夏玉米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上世纪80年代亩产三四百斤,到如今亩产一千四五百斤。所以种植密度大了,产量就能增加,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起来,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密度大,产量自然就能提高。而事实是那么回事吗?
其实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年一直在做各种试验,这几年,我们的技术人员就在河北省很多基地进行了多年反复试验,该试验中采取的是同样的品种,同样的地块,同样的管理和肥水,但采取不同的密度,试验中选取的品种要求亩种植密度4200株,我们则从每亩3500株、3800株、4000株,一直到5500株做了多个样本。试验设计的目的就是看看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多大的密度最科学。通过多年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时产量和综合表现最理想。而亩密度超过4500株后,玉米的成穗率就要降低,甚至有的还会出现空棵和倒伏现象;同样亩密度低于4000株后,虽然看着玉米穗子都很大,但最后的总长量却不高。因此不难看出,玉米产量不是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一定要把握一个合理的种植密度。
很多专家在讲课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合理密度,那么什么叫合理密度?咱们又该怎么做才叫合理呢? 这还是要根据咱们的地力水平、光热资源和品种特点等方面综合衡量。首先,在玉米选种上,咱们首先要结合自身地力和当地光热资源等方面来选择种子。大家都知道玉米是喜水喜肥喜光热的作物,咱们当地的光热资源条件理想,而且土壤地力水平高,水资源丰富就要选择相对高产,密度较大的品种;反之则要选择穗大稀植型品种,这样才算合理密度。
另外,再说种植。选好了品种咱们的种植密度最好是按照品种的推荐密度去种,比方说他推荐这种品种亩密度4500株,那么你最好是按照这个密度来种,如果你亩密度要种到5000株,这样的话在高密度条件下,它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我们说高密度造成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这个光成为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植株就会竞相拼命的长来争光,这样导致的结果会是株高变高,密度越大植株越窜秆,而植株一窜秆后,咱们很多养分都用于茎秆的伸长,而没有用于茎秆的加厚,结果玉米就长成我们说的像豆芽一样,茎秆很高,但是茎秆很弱,这样的话很容易发生倒伏,所以种玉米的朋友们首先就是一定要按照品种推荐的密度来种植。不能科学的把握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密度,过度的追求高密度不但会引起玉米品质的下降,还很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遇到大风天气而发生倒伏,因此咱们需要合理进行密植。
最近两年,我对河北中南部的夏玉米种植进行了调查,发现只要出现倒伏的玉米田,绝大部分属于密度偏高,目前在这个区域内大部分亩密度为4500-5000株,小部分在4000株左右,因此超过品种要求和密度适应范围自然成为了玉米倒伏的一大诱因。那么,估计有人该说了,是不是为了防止倒伏,咱们就要一味的稀植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按照品种要求适当的增加密度还是可以增产的,关键在于要科学的增加密度,并进行科学的管理。
转发0评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