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鱼跃稻浪香,云端带货产销旺。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稻鱼综合种养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以“稻渔共生”夯实产业根基,让佤山儿女实现增收致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站在自家稻田边,勐梭镇秧洛村农户扎给看着渔网中欢腾跳跃的鲤鱼,脸上写满喜悦。“以前单种水稻,现在‘稻下养鱼’,一亩地能有两份收入!”扎给笑着说。

西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2025年测产数据显示,扎给家的示范田每亩产鱼量达50公斤,加上优质稻谷收益,综合产值较传统种植提升近3倍。这背后是“稻护鱼、鱼养稻”的生态智慧——鱼儿捕食害虫、啃食杂草,粪便化作天然肥料,水稻则为鱼儿提供阴凉栖息之所,形成闭环循环系统。
“该模式不仅让稻谷和鲜鱼达到绿色标准,更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了土地的综合效益。”勐梭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凯说。

为推动生态种养模式落地生根,勐梭镇采取“政府补贴+技术指导+农户参与”机制,将稻鱼综合种养项目推广至3个行政村,覆盖214户农户、800余亩田地。镇政府统一采购优质鱼苗,按每亩3.2公斤标准足额发放,同时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从鱼苗投放、日常管护到病害防治,为农户提供“手把手”全程指导。经过三个多月的生态培育,稻田里的鱼儿膘肥体壮,水稻也因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品质升级,真正达成“稻渔双赢”的良性循环。
目前,全县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已扩展至1000亩,覆盖五个乡(镇)400余户群众,预计实现产值60万元,每户年均净增收近2000元,让“靠田吃田”的农户切实收获生态红利。
云南网通讯员 魏妮楠 岩义党 记者 沈浩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