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农村改革第40个年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还处于“正在进行时”。推进农村改革,需要继续总结历史经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
今天,2018年的最后一日,我们选取了13个值得被铭记的学者和改革故事,记录他们,对这个时代报以最诚实的回应。
今天,让我们携手,回顾一起走过的足迹,感恩过去,展望未来。
1. 【故事】“农民协会”轶事
2. 20个中央一号文件概要
3. “金桥”的崩塌:为人民公社60年而作
2018年,是农村改革四十年,也是人民公社60年。所以有农村改革,是因为有人民公社。改革矛头所向,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何为?是因为二十年人民公社搞下来,中国农村仍为温饱问题所困扰。据政府数据,1978年时全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一百三十元,其中约一亿五千万人未解决温饱。很多地方农民生活水平居然不如战争年代,且不说人民公社初期曾经出现全国性大饥荒。若非农民对人民公社制度忍无可忍,改革断不会从农村开始。谈农村改革而不说人民公社,则改革如空中楼阁,难免历史虚无之虞。若无公社之“恶”,何来改革之“美”?
4. 不忘初心话农改 乡村振兴待青年 ——“农村改革记”联合主办首届青年乡村振兴峰会在京召开
2018年8月18日,首届青年乡村振兴峰会于耶鲁北京中心召开。会议由黍苗公益、耶鲁北京中心、北大青年智库学会主办,“农村改革记”微信平台作为联合主办方受邀参加峰会。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次乡村振兴峰会旨在召集海内外青年学子了解并参与到中国乡村振兴事业当中,为其提供与知名学者、企业家深度交流的平台,为乡村建设培养青年后备力量,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今年恰是农村改革第40个年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还处于“正在进行时”,乡村振兴是改革的初心与夙愿。推进农村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总结历史经验,铭记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我们创办“农村改革记”微信平台,积极开展多方合作,亦是为此。
5.人物 | 万里并不懂农业
懂农业和懂农民,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懂农业未必懂农民,懂农民未必懂农业。本人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想到了当年关于家庭承包的政策争论。在争论中,万里说自己不懂农业,同时,他严厉批评农口部门领导人不懂农民。
6. 听杜润生谈政策研究之道
7.故事 | 小岗故事考究
在中国农村改革进程中,小岗村“包干到户”是家喻户晓的里程碑事件,然而由于故事发生时当事人刻意保密,其中诸多细节尚未厘清。尽管模糊之处无损小岗村故事的历史地位,但是探究看似细微的关键节点,不仅有助于考察改革初期的政府决策过程与政治运行机制,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加详实可信的历史资料。
8. 新华社系列内参《告别饥饿》,为包产到户“鼓与呼”
1980年6月初,新华总社国内部把陕西分社记者戴国强、甘肃分社记者胡国华和宁夏分社记者傅上伦电召到京,要他们三人组成一个小组,到陕甘宁去作一次系统深入的农村调查,主要任务是就当时正成为全党全部经济工作方针争论焦点的包产到户问题,直接倾听农民的心声,真实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三位记者不孚众望,突破禁区,几个月时间里总计用通讯形式发了十四篇五万八千字的内参,在党内高层产生了较大影响。19年后的1999年,记者们根据自己1980年的采访笔记整理而成的《告别饥饿》一书公开出版。在此选编的两篇文章,系当事人回忆当年采写内参和整理出版的来龙去脉。
9.赵树凯 | 九号院里的“研究员”
1982年底,纪登奎首次出现在九号院中,成为九号院里的“研究员”。纪登奎供职九号院,既没有明确的文件指示,他自己的兴奋点也不在农村问题。作者通过交流领会到,纪登奎关注思考的主要兴奋点,是当时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势,是正在进行中的高层改革争论。从更宽广的角度看,他还关注中共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评价,以及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走向。
10. 赵树凯 | 当代中国农民身份问题的思考
11.胡耀邦与“包产到户”政策突破(上)
12.胡耀邦与“包产到户”政策突破(下)
13. 华国锋与九号院的“建立”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云上智农平台”关注公众号,更多惊喜等你哟!!!
转发0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