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鱼出血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鱼类疾病,每年6~9月,随着水温的提升暴发。一般在夏季8月出现染病高峰,此时水温可达27~28摄氏度;随着气温的回落,9月末逐渐减退。这种病毒寄生在鱼体组织细胞中,具有很强的抗药性,用药物很难治疗,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1年足龄左右青鱼生长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流行广、发病季节长、发病率高等鲜明特征。因此,如何提前预防、合理防治并诊断治疗就成了渔田和实验室间广为探讨的议题。
1、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健康青鱼患青鱼出血病,病程一般长 7~10天,分潜伏期、前期和发展期 3 个阶段:发病初期,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吃食;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病鱼头顶部、下颔、1∶3 腔、眼眶、鳃 盖、鳍和鳍基部有不同程度充血,除去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斑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肠系膜、脂肪组织充血,肾、肝、鳔和胆囊上有血丝,脾肿大,腹部发红,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少量淡黄色液体从肛门处流出。每条病鱼的症状不完全相同,有的头、鳍出血为主,有的以肌肉出血为主,有的以肠出血为主,也有全身各器官组织都严重出血。
2、病因分析
第一,池塘中的有机质沉积太多,淤泥过深;二,放养密度过大,成鱼精养池的放养密度达到 1200尾/亩;三是水质老化,池水pH 值长期呈弱酸性,溶氧不足,腐殖质过多,不适于鱼群生长代谢,却是病原微生物繁育的温床。第四,池塘管理措施不力,没有控制好进鱼和放鱼的比例,破坏了鱼塘中已形成的一定生态系统微循环;五,是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检疫工作重视不够,
3、防治方法
1. 预防措施
(1) 对青鱼亲本进行防治,确保亲本无病毒感染后再进行繁育,以防在春季繁殖的幼苗成为病毒携带者。(2)清除鱼种池塘过多淤泥,并用200毫克/升生石灰或2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或清淤后排干池底的积水于阳光下暴晒7~10天。(3)鱼种下塘前,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池泼洒(0.3 毫克/升浓度的溶液)。(4)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定期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以保持水质良好,水温稳定。投喂优质适口饵料;要依据青鱼食性,从夏花开始以投喂低蛋白饲料为主,后期投精饲料做到“先粗后精”,以全价熟化饲料(蛋白质含量 28%以上)投喂。主张青鱼科学投喂,满足青鱼不同生长期的营养,同时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5)采用稻田养殖一龄青鱼种模式,避开高温季节青鱼种感染病毒的风险。(6)经常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如施用光合细菌(PSB)、EM制剂等生物制剂。
2. 人工免疫预防
用青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预防,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免疫:一是浸洗法,以0.5%疫苗液浸洗夏花24小时;或用2%~3%盐水浸2~3分钟后再放入0.5%疫苗液中浸洗5~10分钟。二是注射法,8厘米青鱼采用腹腔注射或背鰭基部注射,每尾注射疫苗0.3~0.5毫升。免疫产生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当水温10℃时需30天,15℃时需20天,水温达到20℃以上时只需4天,免疫力可保持14个月。
3. 药物治疗
在流行季节每月投喂下列药饵1~2个疗程,有一定的防治效果。(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500克大黄、黄芩、板蓝根(单用或全用均可),再添加0.5千克食盐拌饲料投喂,连续5~7 天,若加入限量的抗菌药则效果更好。(2)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250~500克,研成粉末,煎煮或用开水浸泡过滤,与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同时再遍洒硫酸铜0.7毫克/升。(3)取金银花、菊花、大黄、黄柏各500克,研成细末备混合后加水适量全池泼洒,水体浓度为1克/立方米。(4)在发病季节,以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水体浓度为20克/立方米,每隔15~20天泼洒1次,有一定预防效果。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