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目前的食用菌设施栽培,主要是指利用小拱棚、塑料薄膜大棚、日光温室、现代化温室等调温设施进行栽培。日光温室、现代化温室投资较大,适合工厂化生产。最适合农民栽培的还是塑料大棚、小拱棚等。不同设施栽培各具特点,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做客我们节目的专家是吕桂云高级讲师。我们连线吕老师。您好,吕老师。
吕: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食用菌生产是一种投资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据计算,生产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生产蔬菜和水稻的10倍和20倍。自然条件下,生产食用菌一年可以收获两季,但在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周年生产,收益将会更高。关键是设施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增强致富本领。
主持人:设施食用菌栽培和常规季节栽培有什么区别?
吕:食用菌设施栽培与食用菌常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但设施栽培的温、湿、气、热等条件的控制与常规栽培比较,有不同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
(1) 加湿、保温:冬、春季在设施内栽培食用菌,有加湿、保温效果,其设施内温度不会降至5度以下,不会对一般食用菌引起冻害,造成死亡。
(2) 保水、保肥:设施内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慢一些,土壤内水分保持时间长,还不受外界雨水影响,保肥能力强。
(3) 遮阳、蔽阳:夏、秋季可通过遮阳网,制冷设备等来降温、遮阳,使设施内保持栽培菌种所需要的温度要求,使食用菌不致因气温高而造成死亡。
(4) 防雨、防风:设施栽培可防止雨水冲洗,也可防止一般季节风害。
主持人:设施食用菌栽培有这么多优点,你就给介绍几种增收模式吧。
吕:好的。先讲大棚香菇丰产栽培技术:
1栽培准备工作
从接种到出菇约需90--120天,整个生长期约300一330天,一般于夏、秋高温季节在室内降温条件下制备栽培袋(规格为17×34厘米,圆形)菌块,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3--32℃,适温为10--28℃,子实体的生育温度为5--25℃,适温为12--17℃,栽培方式为床架式,一个棚内安排宽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宽50厘米,其它走道宽35厘米,中间床架分上、中2层,包地面为3层立体式。两边床架设一层床面,包地面为2层。紧靠大棚两边的两行床不设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层。每2层床面问隔距离为50-60厘米,床沿高20cm,地床床沿可用红砖拱立排成。整个大棚地面用红砖面平,或将面整平再种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体原种栽培或液体菌种制作后栽培。
主持人:这项技术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吕:主要程序是:斜面母种-原种(摇瓶菌种)-(液体栽培种)—栽培袋菌种脱袋排放-菌块恢复生长和转色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排放菌种前先在床面上垫上地膜,先垫一边,再将菌种脱袋,成排均匀摆放在床面上。排完一个床面,将另一边地膜覆盖于菌块之上,不必盖紧盖严,便于通气。以后精心培管,待转色、出菇,直到采收后床膜才予以撤换。
转色、出菇管理
出菇前,菌丝有一段转色的生理变化,这一期间,棚温要保持在20—23℃之间,还要掀盖地膜以通风、保温。要防止高温、高湿所带来的菌丝陡长,形成厚菌皮,影响产量、质量。如果条件适宜,自脱袋至转色约需10天。转色后菌块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这段时期称为出菇期。
秋冬菇(10—12月),由于棚温过高,须经常揭膜降温,长期保持棚温在10一15℃之间。每收获一次,须短时间揭开床膜换气,以促发育。
冬菇(1—2月)这时气温低,菌丝生长缓慢,宜于晴天对地面喷水保湿,通常以保温为主。(3)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将菌块浸水,含水量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温,保持昼夜温差在20一25℃到10-1 5℃,也即10℃的温差。以后气温升高,可适当揭膜降温。
主持人:紫木耳栽培技术要点是什么?
吕:先看发育条件吧:
紫木耳适应广,菌丝在5—39℃之间即可正常生长,子实体为0一42℃,紫木耳喜高温、高湿,对氧气要求不严格,缺氧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其菌丝体培养宜在黑暗中进行,因在较强散射光照射下,会过早成熟,影响产量。子实体则可在高温高湿强光直射下旺盛生长,耳片大而肥厚,颜色紫红至紫褐,品质优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栽培方法有三种,均采用17×34厘米的筒膜料,两头接种,然后作栽培。
床架式:设置床架方式与香菇同。再将菌袋两端用绳子扎紧,袋面上用刀片划上4—5条纵向缝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为卧放在床架上,排满后,需盖上地膜。
吊挂式:棚内设成排木桩,菌袋吊挂在木桩上,其间距离自定,留出走道进行管理即可。菌袋齐地面至桩顶一一吊挂,袋距5厘米,桩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后,每3—5行桩用整块地膜全部罩盖住即可。
沙畦式:内设数个长方形不漏水的浅床坑,上铺河沙,厚5—10厘米,此法最适高温干旱情况下应用。排放前沙层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设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桩吊挂菌袋以增加产量,排、吊完好用整块大膜覆盖。
主持人:四季管理措施有哪些?
吕:春季:先于冬季在室内加温培养菌袋,早春排放出菇。棚温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5—10℃以上,晴天在棚内喷水,虽降低了棚温,但不会降得过低,而水与水汽会吸热并贮存,晚上释放以提高棚温。这对于延长棚温在15℃以上时间,促进紫木耳生长有利。
夏季:气温由低向高,对耐高温的紫木耳栽培有利。主要是降温保湿,一是揭去棚膜,加盖二层遮阳网,二是喷水保湿,可使棚温下降4—8℃,促进生长。
秋季:为培植紫木耳的黄金季节,初秋仍须降温保湿,晚秋则要覆盖棚膜保温,气温高时又要揭膜降温,以利获得高产、稳产。
冬季:利用秋季自然温培养菌袋,初冬排放。晴天可适当揭膜降温,风雨天就要盖膜保温。晚冬气温偏低,可加强升温管理,尽力延长15℃以上气温时问,以促生长。
3、平菇栽培技术要点
(1)发育条件:平菇品种有高、中、低温型和广温型等数种,菌丝生育温度为5—36℃,子实体为5—30℃,一般为8-18℃,最佳制种期为9月至翌年4—5月。平菇耐湿,栽培时可直接喷水在菌袋和菇体上,其子实体发育期间,需充足氧气,故栽培时要常开前后门和提升棚膜,降低裙膜通气供氧。
(2)栽培方法:有3种,均采用22×44厘米的菌袋,两头接种,出菇。
床架式:床架设置同香菇,排放菌袋,间距不少于5厘米,只排放一层,两头及破缝均可出菇。
墙式:在床架上像砌墙样,将菌袋码放成墙式,一个床面可堆成两道袋墙,长与床同,高约3个菌袋直径的高度,为立式结构.只能两头出菇。
地面式:不用床架,菌袋直接在棚内堆砌成墙式,长与棚同,高度以高而不倒为度,中间高,两边低,与棚相似。
(3)四季管理
秋季(10月一12月):选用中温及广温型品种,10月上旬开始进行菌块排放及出菇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通气 保湿,需保持棚温在8—18℃之间。
冬季(1—2月):选用低温和广温型品种,主要管理措施是保温 通气 保湿,在一天中尽可能延长棚温8—18℃的时间。
春季(3—6月):选用中、高温型品种。前期以保温通气 ---保温措旋为主后期以降温---通气---保温措施为主。
夏季(7—9月):选用高温型品种。揭去棚膜,加盖遮阳网,主要管理措施为降温,使棚温降至28℃以下,同时加强水的管理,经常喷水降温保湿,以促高产。
主持人:以上是针对一种食用菌的设施栽培,可不可以两种或更多的食用菌配合在起栽培呢?
吕:想法很好,我给大家介绍食用菌塑料大棚栽培周年生产方案:
从食用菌栽培分忻,香菇栽培季节是在10月至翌年6月之间,7-10月是不能种植香菇的。紫水耳虽一年四季均可种植,但在低温季节(1~2月),保温出菇管理较困难,产量不高。平菇在大棚中可作四季栽种,但夏季(7-9月)栽培中,会因降温出菇的田难而影响产量的提高。因此,特提出利用大棚一年四季栽培食用菌的优化方案。
1、香菇--紫木耳式
即采用高温品种紫木耳,在7-10月栽培,填补香菇的空缺。
2、平菇--紫木耳--平菇式
即用典型的耐高温紫木耳品种,在高温干旱季节内取代平菇,作四季栽培。
3、紫木耳--金针菇--紫木耳式
金针菇属典型的低温品种,且出菇期短,可在冬季低温时作栽培,用以取代紫木耳栽培。不过金针菇喜暗或只需极微弱的散射光,因此,只有增加遮阳网覆盖层数或采用黑色塑料膜覆盖,以及选用对光线不敏感的金针菇品种作栽培来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人:我听说菇农可以通过购买食用菌工厂化废菌棒,在设施内进行二次出菇销售,不知道效益如何?请介绍一下。
吕:通过购买食用菌工厂化废菌棒进行二次出菇销售获利,或把废菌棒通过粉碎、发酵后添加到食用菌栽培基质中达到节约成本从而增加纯利。
项目紧紧围绕“节本增效,菇农受益”的原则,立足于解决当前困扰食用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对废菌棒进行再次开发利用,通过二次出菇、基质再利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形成本市对废菌棒循环再利用的技术体系,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效益,保护环境,促进食用菌产业链条的有益延伸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方面:按09-10年试验的平均产量和售价计算,二次出菇菌棒每栋温室可摆放2万棒,每棒产鲜菇0.5斤,按出售3元/斤计算,每棒收入1.5元,除去运输、人工费、设备折旧等成本0.8元/棒,净利润0.7元/棒,每个温室在每年的10月—3月间6个月时间内可实现纯利润1.4万元,在项目实施期间3年累计可实现纯利润1260万元。
废基质再利用方面:3年累计制成可再利用栽培原料360万kg代替新鲜的食用菌原料,若购买新鲜的棉籽皮360万kg,按2元/kg计算,需要720万元;废基质购买、预处理等成本按0.8元/kg计算,360万kg再用原料需要288万元,菇农可节约原料成本432万元。若360万kg再用原料全部用来栽培鸡腿菇,每公斤原料栽菇后纯利1元/kg,可产生纯利润360万元。
主持人:那“杏鲍菇废菌棒二次出菇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是什么?
吕: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覆土时期的选择:杏鲍菇是典型的低温型变温结实的食用菌品种,出菇温度狭窄,在8℃-18℃温度范围内子实体可以分化生长,每年的10月份到翌年的3月份在日光温室中可正常出菇。
菌棒的选择和预处理:由于菌棒已出过一潮菇,存在病害和杂菌侵染的可能。需选择菌丝体洁白、未被杂菌侵染、未断裂的菌棒,清除残留在菌棒表面的子实体和未分化的原基,进行全脱袋覆土。
覆土材料的选择:选择具有较大饱和含水量、较好持水性和较大孔隙度且有适量有机质的土壤作为覆土材料。混合土添加1%的石灰拌匀,用5%浓度甲醛溶液喷湿混合土,喷液量为每100千克土喷80毫升甲醛溶液,用薄膜覆盖2天,翻动土粒堆,经7天后,待完全无药味时,就地封存备用,防止重复感染。
菇床整理:畦宽80~100cm,畦深30cm,人行道40cm。首先将床畦用0.1%克霉灵喷洒一遍,喷洒畦床及菇棚内外,进行杀虫处理,然后菇棚内再用硫磺(15~20g/m3)拌少量木屑混合燃烧密闭熏蒸24~28h后,打开门窗,气味完全散尽后备用。
主持人: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怎样进行出菇管理?
吕:合理调控温度、光照、相对湿度、CO2浓度等生长因子,促进菌柄伸长,抑制菌盖过早开伞,提高商品质量。在此期间应使菇棚保持闭光尤其防止直射光照射。覆土后要保持好菇房湿度维持在60%以上,要经常向空间喷水,地表潮湿但不积水,避免覆土失水过多。覆土后棚内有一定通风量但不可过强,要关闭通风孔,每天短时间通气1~2次。期间可根据情况喷施营养液(配方:尿素200 g,白糖500 g,水50kg)。
出菇后的管理:
1、疏蕾:用小刀将多余的小菇蕾剔除,每个菌袋的出菇端口最好只留一个菇型完整的菇蕾;
2、控温:尽量控制环境温度在6℃~15℃;
3、控湿:在6℃~15℃的温度条件下,每天喷水1~2次,不要直接往菇体上喷水,向地面和空中喷水,环境湿度维持在70%左右;
4、通风:在6℃~15℃的气温下,对氧气需求量较少,白天每天通风1~3小时;
5、控光:6℃~15℃的气温条件下,在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散射光。
6、采收:杏鲍菇的采收标准以子实体还没有向上翻卷,孢子未弹时及时采收。采收时将菇体拧下,用小刀削去基部杂质。采收后,清理料面,调节好菇房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等条件,待下次出菇。出菇期35~40天,当杏鲍菇子实体不再发生产且出现杂菌时,栽培结束。
主持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追求“短、平、快”的高效率,一潮菇生物学转化率只有50%-80%左右,培养基中大量的剩余营养没有转化,因此工厂化生产后的菌棒完全可以再次用于出菇。请介绍一下本项目中的“废基质再利用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
吕:我简单介绍几种供农民朋友参考:
1、杏鲍菇废基质栽培鸡腿菇:废基质中含有的、粗蛋白、糖、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完全能够满足鸡腿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需要。基本路线为:全部基质发酵→铺床→播种→栽培管理→出菇采收。利用杏鲍菇废基质栽培鸡腿菇菌丝长势好,现蕾早,生物学效率高达80%。
2、栽培双孢蘑菇:杏鲍菇废基质经过适当处理,用于双孢蘑菇生产。基本路线为:基质(40%)+新鲜原料(60%)→发酵→铺床→播种→栽培管理→出菇采收。与传统粪草相比,堆制期缩短5~7 d,出菇提前3~5 d,并可提高生物转化率。
3、栽培平菇:在平菇栽培培养料配制中,添加50%的杏鲍菇废基质菌丝生长浓密,发菌速度快,出菇早,生物学转化率高。基本路线为:基质(50%)+新鲜原料(50%)→拌料→装袋→灭菌→铺床→播种→栽培管理→出菇采收。
以上是我所学到用到的设施食用菌增收模式,在生产实践中还有很多的增收模式有待我们去探讨。
主持人:好的,感谢吕老师的介绍。
转发0评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