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指引。
1、加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据悉,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66%,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不足,农机装备研发滞后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
因此,应根据现代化农业体系的需要,加强农机装备的研发创新,加强农业生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通过推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可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丰富产品供应种类,提升生产规模。
2、加强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市场化及服务水平
截止201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8.02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09亿,占比达2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5.4%,农村地区网民线下消费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已提升至47.1%。但农业市场信息、大数据、物流等方面的服务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首先,应大力提升乡村互联网普及率,加快完善全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大数据资源库,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农业”升级;其次,继续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物流运输服务能力;第三,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3、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建设农业质量强国和品牌强国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仍然存在着诸如标准体系不完整、标准要求不够严格、难以与国际接轨、标准指标交叉冲突多、执行和落实难等现实问题,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同时,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粮食、肉类、水产品、禽蛋、蔬菜、水果、油料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却是农业品牌弱国,国际竞争力弱。
在农业标准化建设方面,一是要积极采取国际先进标准,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二是以农产品等级制度为重点,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检测及售后服务的标准体系。三是完善与农业标准化实施相配套的培训、监督、考核、评价等制度体系,确保相关标准的执行与落地。
转发0评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