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记者了,回乡当农人!三年,他实现从0到1000万销售额!

农业技术交流

2018-05-08 00:05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不当记者了,回乡当农人!三年,他实现从0到1000万销售额!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返乡创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他们中有大学生,有打工的农民,有企业家,有白领。是什么让他们回归土地?返乡创业的途中,他们遇到哪些困惑,又如何突出重围?政策又该如何扶持?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来自中国乡村之声00:0007:07






创业者:陈统奎



“火山村荔枝”创始人,38岁,原《南风窗》特稿记者。2001年考入南京大学,2009年返回海南海口火山村创业。他给自己的标签是“新农人”,帮助农民用自然农法种植荔枝,通过电商平台销售。2014年推出 “火山村荔枝”品牌,短短三年,销售额累计突破一千万元。





不当记者当农人,火石岩上种荔枝


抬头是硕果累累的荔枝林,低头是万年喷薄的火石岩。一株株荔枝树植根于火石岩壁上,这里是位于海南岛北部的火山村,2万亩荔枝林,就是陈统奎再造故乡的起点。

 

走在荔枝林里,这个戴着黑边眼镜的年轻人能一眼分辨出哪块地用了除草剂。“你看这块地就是从来不用除草剂,都是果农自己拔草,最低限度地用化肥,我们鼓励他最好不用。荔枝采摘前,我们要做农药残留检测。如果发现农残不过关,我们就不帮他卖了。”





而时光回到2009年,他还是《南风窗》的一名特稿记者。一次赴台湾的生态村——桃米村的采访经历,让他的人生突然转折。

 

陈统奎回忆:“也是受到台湾一对特稿记者夫妻的影响,就是台湾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廖嘉展和他的夫人。他们提出做生态村,一是做生态保护,二要做有机农业,三要做休闲农业。他们返乡创业成功也是很好的榜样,给我很好的启发。”

 

这一年,陈统奎怀揣着仅有的1万多元存折回到家乡,从照搬桃米村的有机农业开始。家乡最大的特点是“火石岩上生荔枝”,家家户户都是荔枝农。

 

为此他提倡“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少用化肥”的自然农法种植荔枝,却没有得到乡亲们的响应,最早只有4户果农愿意尝试,甚至连他的父亲也觉得行不通。“有各种挑战让果农无法实现这种种植。比如我们的老村长,他的四个孩子都出去读书了,家里只有一对老人,地又多,他放弃了,说劳动力实在不行。”陈统奎说。

 



 

从赤手空拳到荔枝产品吸引政府和企业投资达500万元,特别是近三年来,荔枝每年的销售量都呈100%递增趋势,陈统奎的创业路似乎越来越顺,但坎坷却总是一个接着一个。销量上去了,资金流和运输成本却成为发展的拦路虎。

 

2015年,陈统奎给时任海南省省长刘赐贵写了一封公开信——《省长,我们回来》。他在信中直言,物流成本高企直接降低了他们产品的竞争力。“我觉得政府还要花更大的力气扶持,就要跟物流公司合作,条件就是物流必须低价。比如,上海崇明岛提供土地给这些物流公司建仓库,最后要求物流给所有从崇明岛发出去的农产品都打五折。”

 

为此,他大胆建议政府在贴息贷款、冷链运输、现代物流等方面给予返乡者支持。

 

很快,他收到了回音:“省长读到我的信还作了批复,其中有一句话给我了无限的勇气和动力。他说,‘海南需要更多的创业者再造新故乡。’我们回来本来就碰到那么多坑,那么难,如果没有人鼓励我们,我们会更加孤独。”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

 

创业可谓“九死一生”,在出售荔枝的几年里,陈统奎眼看着不少与之合作的电商平台消失或者倒闭。市场的浪潮从不给人时间放松警惕。“有些人原来在淘宝一年卖五六千万的营业额,突然到第二年就零了,直接倒闭,因为淘宝不把流量导给这些店了,而是导向天猫了。所以,多渠道合作降低风险,这个很重要。”

 

然而,有了渠道,加工能力又成了一道重要的关卡,这成了陈统奎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一天的加工量才1万斤,而我们全省的荔枝一年产量接近3亿斤。狗年马月才能加工完?我最揪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一定要做生鲜产品的加工线。”





“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陈统奎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创业路。但经过农法种植的争议,走过资金链条的束缚,经过物流运输的提价,经过领导经验的匮乏……陈统奎的理想之火反而越烧越旺。


“接下来,希望用我的一生,在未来几十年里,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件事认认真真在火山村做出来。研究怎么把荔枝做深加工,还要在我们村里办特产馆,消费者来到这个村,荔枝季时可以去采摘荔枝,在旁边可以就看到荔枝面包工厂、荔枝啤酒工厂、荔枝冰激凌工厂,都是小型的。可能还要住一下民宿,每个人消费人均应该500元以上。如果我们一年吸引100万游客,那不得了,这个村一定富了!”

 

夕阳西下,养育了祖祖辈辈的火山石泛着光芒,陈统奎说,这里是他的人生起点,也是创业路上最坚定的支撑。

 

 


返乡创业建议


创业者说


“火山村荔枝”创始人陈统奎:


“我是高级记者,有很多的社会资源,回来创业都那么难,一般我也不鼓励那些大学生刚刚毕业就回来。我们鼓励他们去大的企业,不管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去历练。先在大企业累积财富、累积人脉、累积管理能力等等,最后带回一身武艺,这样回乡村才有用。”


创业指南针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


“从供给侧来说,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比如在小陈他们村庄里找到文化的自然的独特价值赋予到产品上,进一步深化、挖掘它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这样就在市场上站稳了。平台和渠道是外在的,虽然外在也很重要,但是最后决定产品价值实现的是产品。”



 

$其他$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