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甘河森工公司的采收工人正忙着采收黑木耳。
“小心点儿摘,别把‘耳片’扯破了,这可是咱的‘钱袋子’!”7月25日,内蒙古森工集团甘河森工公司食用菌培植基地里,产业带头人杨井林一边轻柔采收黑木耳,一边叮嘱工人。指尖翻飞间,乌黑发亮的木耳落入筐中,他脸上笑意盈盈:“今年价格看涨,咱这品质过硬,准能卖好价钱!”
7月25日,大棚内圆润饱满的滑子菇。
7月25日,大棚内丰茂的滑子菇。
阳光洒在基地47万袋黑木耳菌棒上,整齐排列的菌棒间,饱满的耳片泛着油亮的光泽,肉质厚实得能看清细密的纹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麓,甘河森工公司坐拥优良的林下生态,纯净空气与温润气候滋养的黑木耳、滑子菇,早已成为消费者追捧的“生态珍品”。
7月25日,黑木耳基地内的采收工人正忙着采收。
“好生态要变好收益,才能惠及员工。”近年来,该公司紧跟集团改革步伐,以“普惠员工”为核心优化产业布局。2024年启动的“产业带头人引领发展计划”成效显著,他们将原贮木场旧址升级改造为40座标准化大棚,可容纳120万袋菌袋,年均产量预计达140余万斤。场地平整及水泵、电线等设施均无偿提供,让培植户轻装上阵。
7月25日,员工韩继民捧着大朵的滑子菇。
“以前怕没经验、担风险,现在公司搭好‘舞台’,我们只管种好菌菇。”帮扶员工王建伦算起增收账,“去年跟着带头人干,多挣近万元还学了技术,今年敢自己单干了!”
为打消员工顾虑,该公司工会联合党委协调场地、搭建晾晒架,请来专业讲师蹲点授课。从菌袋灭菌到温湿度调控,讲师手把手教学,解决技术难题。“以前看别人种得好,自己上手就慌,现在听课学技术,心里有底了。”刚学会滑子菇培植的周丽娟边调喷淋阀边说。
7月25日,食用菌基地长势茂盛的黑木耳。
如今的基地已非普通“生产车间”,南北分区培植黑木耳与滑子菇,40座大棚按生长周期科学排列。5名带头人带动33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今年,基地已培植黑木耳47万袋、滑子菇105万袋,预计产黑木耳干品5.64万斤、滑子菇百万余斤,带动增收近百万元。
从昔日的贮木场到如今的“致富园”,该公司用小小菌菇撑起员工的“钱袋子”,铺就生态优先、产业兴企新路,惠民举措正成为产业升级与员工增收的强劲引擎,孕育着丰收与喜悦的新希望。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刘玉荣
新闻编辑:陈春艳
来源:草原云
转发0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