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村人才匮乏问题,近年来,江西通过“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这些农民大学生以创新创业协会为平台,带头创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
找源头、破瓶颈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立足农村,着眼农民, 2012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村“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优秀青年为培养主体,将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采取“技能+学历”的培养模式,每年培养6000名专科、1000名本科农民大学生。坚持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主动融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大局,着眼在人才选育、扶志扶智、发展产业三个环节发力,倾心、倾情、倾力帮扶,有效解决了“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难点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方,走出脱贫致富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培养资金1.45亿元,为全省农村培养农民大学生40125人次,平均每个行政村基本上有2-3名农民大学生。
选好苗、育好秧 培育“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智力扶贫工作,每年从当地选拔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送到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深造。通过政策理论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等多种培育方式,提高文化水平,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生产技能,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农村人才,使农民大学生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践行者、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基层组织的顶梁柱、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目前,已为25个国定贫困县培养了13478名农村优秀人才,占“工程”培养学员总数的34%,也为2900个省级贫困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扶到位、帮到底 架起群众身边的扶贫连心桥
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的志气、勇气和底气,“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发挥农民大学生出自农民、来自农村,与贫困群众在情感和心理上更易理解沟通的优势,以身示范,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技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与当地贫困结成互助对子,搭建起了一座扶贫协作连心桥,有力地激发和培育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全省建立了36个以“一村一名大学生”为主体的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比如,兴国县于2016年3月成立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50名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达563户2056人。乐平市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深入开展“帮生产、帮生活、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1+N”结对帮扶活动,2016年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2362人,占该县已脱贫人口的55.3%。
用实招、添后劲 铺设见实效的扶贫致富路
发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骨干以及部分有产业规模、有帮扶能力的“工程”学员,采取“党建+扶贫户”“电商+扶贫户”“合作社+扶贫户”“龙头企业+扶贫户”等多种产业扶贫合作方式,形成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带资)入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自主创业等6类产业扶贫模式,把贫困户有序合理地组织起来,破解资金、技术、项目难题,强化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发展勤劳致富,形成了“建一个基地、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的脱贫致富发展格局,实现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比如,靖安县2012级学员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有机蓝莓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两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引导30户贫困群众劳务就业,实现每个贫困户就业收入达1万元。景德镇市鸬鹚乡程新村一名特困户在协会学员结对帮扶下,将自家3.6亩土地折价入股凤凰山生态公司,种植杭白菊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
转发2评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