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用沙两不误:153公里腾格里沙漠锁边完成,新疆沙漠成稻田沙海镶绿边,稻浪御热浪!沙漠种水稻,中国双线作战守护粮仓

锄禾园

2025-07-06 17:11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中国正在同时进行的两场“攻防战”同时传来捷报——


一边是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条蜿蜒153公里的绿色巨龙正式合龙,牢牢锁住东侵的沙海;



另一边,实验室里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水稻对抗高温的基因密码,给粮食安全装上“天然空调”。



一边是国土防线,一边是粮仓根基,双重保障正悄然改变着中国的生态版图。


6月30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完成了一场“锁沙战役”。


宁夏中卫市一条总长153公里、宽10到38公里的固沙锁边防护带全线贯通。这条由草方格沙障、灌木带和乔木林组成的复合防线,如同一道坚韧的绿色闸门,死死卡在腾格里沙漠向东扩张的咽喉要道上。



中卫市这个“沙漠哨所”有多重要?


它扼守在祁连山与贺兰山形成的天然走廊间,是内蒙古与宁夏联防风沙的命门。过去数十年,从这里扑向华北平原的风沙,曾让数百公里外的城市饱受沙尘之苦。


2025年,中卫市吹响荒漠化治理冲锋号,计划年内完成118万亩治理任务。截至6月底,55万亩沙地已被草方格和植被覆盖。当推土机在沙丘间压出最后一道草方格时,意味着这道守护华北平原的生态盾牌终于铸成。



而在沙漠的另一端,塔克拉玛干北缘的阿拉尔市,上演着另一场绿色革命。


4万亩沙漠稻田里,插秧机轰隆作响。嫩绿的秧苗如士兵列队,精准扎进曾经的不毛之地。一台机械日插秧40亩,效率是人工的50倍。



更绝的是当地独创的“错峰放水育秧法”——通过科学调控放水时间,让稻种发芽期错开,确保所有秧苗在最佳时机下田。这套沙漠水稻种植体系,把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年产优质大米的“塞外江南”。



当人类在沙漠前线步步为营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破解着气候变化的终极密码。


今年5月,《细胞》杂志的封面被中国水稻团队点亮。华中农大李一博教授团队发现的QT12基因,犹如给水稻装上了天然空调。这个神奇基因的工作原理酷似古法淬火:当热浪来袭,QT12与蛋白复合体形成“双生锁”,既稳住籽粒内部的“分子防火墙”,又平衡储藏蛋白与淀粉合成。


这背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全球气温每升高1℃,水稻就可能减产25���质暴跌。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水稻主产区,近十年频遭极端高温侵袭。传统温室筛选的耐热基因在大田里纷纷失灵,QT12却打破魔咒——它源自田间自然高温筛选的抗性种质,是真正经得起烈火考验的“真金”。



2023年武汉酷暑中,携带改良QT12基因的水稻创下惊人数据:比普通品种增产92.5���白率显著下降,米饭口感明显提升。在“华占”等主栽品种中导入该基因后,杭州、长沙试验田的产量分别跃升77.9�1.2�/p>


当西北大漠的草方格锁住流沙,当长江流域的水稻启动分子空调,中国正用两条战线应对气候危机。



中卫的治沙人踩着滚烫沙丘扎草方格时,武汉实验室里的试管正孕育着耐热稻种。153公里沙漠防护带不只是地理屏障,更是生态安全的战略纵深;QT12基因也不仅是技术突破,它藏着14亿人端稳饭碗的密码。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