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数伏,酷暑与风暴交替肆虐我们,这是每年夏天必然上演的戏码。论谁都想躲在四季恒温的空调房里,任性地不出门。然而,这也正是农忙季节。农业中的她、她和她们更是顾不得晒黑几个色号,尘土扑面而来,继续迎着烈日,或者顶着风雨,用女性特有的韧性浸润这个曾经只崇尚力量的行业。
今天,小拜赶快趁着种植季的“热”度,为大家分享几个“她”的故事。
10年前,田明利曾是一家玻璃企业的文员。二女儿的降生让她不得不结束城里的工作,回到屈驾村的家。这是陕西葡萄主产区之一。
在照顾孩子的闲暇,她开始跟着身边的村民一起种植葡萄。“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只能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在刚种葡萄的前两年,田明利走了不少弯路。但是,她慢慢发现学习的方法是相通的。两年里,她认真记录下自己所有的农事管理操作,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反复琢磨学习。功夫没白费,从第三年起,田明利认识到拜耳植保产品的优势,开始使用拜耳的植保产品,成为拜耳的忠实拥趸,直到10年后的今天。
她边种葡萄边带孩子,总结说“养葡萄就像养孩子。只有自己亲力亲为,长歪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在初期,打好基础,养成好习惯,后期的成长就会比较顺利。”
转眼十年,大女儿考进大学,二女儿成为小学生。她8亩地产出的高品质葡萄也从来不愁销路,都是采购商主动找上门来。本来是照顾家庭需要而做出的选择,田明利却通过专心钻研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
22年前,朱麦玲结束了市区打工,回到村里。丈夫在外务工,她必须照顾家庭。见庄村所在的临渭区是陕西葡萄主产区之一。当时,村里的190家农户,家家种葡萄,家家用农药。可是临近的地方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凭着在市区开小卖部的生意直觉和经验,她开始经营起村里第一家农资店,生意立刻上门,也为村民提供了很多便利。“这样很好,既能打理生意,又能照顾家里。”
开店不久,朱麦玲认识了拜耳霉多克®,拜耳的一款杀菌剂,号称“霜霉病特效药”。“那年,我们这里的葡萄霜霉病很严重,我刚好用了拜耳的霉多克®,防治效果特别好。那时(20年前),交通电话都很不便利。每次进货要往返200公里。但我还是觉得有前景。”从此,她便与拜耳结缘。走过二十多年,她的生意越做越大,服务范围从190户到现在的1000户。拜耳对她而言,也从当初的一个产品变为支持她30%销售额的最重要的伙伴。
虽然周边不断有新的农资店出现,但朱麦玲对自己的生意仍然透露出女主人的自信,“这些年状态都很好。以后,这个店会交给儿子,让他好好打理。”
1993年,结束生物化工研究生学业之后,林彤加入了拜耳,投身农业,至今已经26年有余。入行之初,通过拜耳的全球网络,她接触到发达农业的很多理念,比如对抗性的管理、对环保的重视、对农户的关爱等等。因此,在她的认知里,农业从来都意味着科技、责任和关怀,非常高大上。面对当时中国农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林彤感受到“从事农业更有意义。”
于是,对这位优雅的白富美来说,站在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问题,为我国农业尽一份力量,便成为了她诠释自己情怀的另一种方式。
时过境迁,林彤在拜耳作物科学前后经历了8个岗位,以多样的视角不断在农业中历练自己,参与着我国农业从“一穷二白”到农药研发和出口大国的崛起过程。
“还记得八十年代末,农药行业快速发展之初,一些企业用大洗衣桶搅拌的方式生产农药。现在,他们跟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成长升级,甚至成为营业额达几亿的企业。拜耳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也一起成长。”
“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户的孩子和‘厂二代’也在国内外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归农业。农业也成为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公司关注和参与的领域,例如阿里、大疆等。我国的农业正在快速追赶发达国家。这是我非常欣慰看到的景象。”
转发0评论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