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的面貌,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对推动农业绿色可循环发展有重要意义。1月1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了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其中,关键科学问题类4项、重大品种与产品类2项、重大关键技术与装备类4项,分别是:
2018年我国十大农业科技进展
全面解析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
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团队完成了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是目前植物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工程,构建了全球首个接近完整、高质量的亚洲栽培稻泛基因组,深入解析了亚洲栽培稻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建立了数据应用平台,促进了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水平的提升。
发现稻瘟菌致病性和水稻抗病性新机制
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刘文德研究团队揭示了植物营养和抗病性间的内在联系,解析了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特异的SD-1类受体激酶在抗稻瘟病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对进一步解析水稻的先天免疫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对创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研究团队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大量应用后不但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更在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从动物源头控制人兽共患传染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多重组学研究揭示番茄育种历史
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研究团队整合数百份材料的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数据,利用多重组学方法全面地揭示了番茄代谢物的育种历史,在多重组学大数据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番茄果实风味和营养物质的遗传调控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了路线图。
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团队培育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创建的二维码标记与数据处理、胸肌率与皮脂率选种技术等创新性显著,商品代肉鸭出栏量约占全国市场的24%,大幅度提高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率。
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研制与产业化生产
上海兽医研究所薛飞群研究团队完成了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的药效筛选、制备工艺研究、药理药代研究、毒性及安全评价、临床研究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等,突破了生产工艺、吸收代谢途径、兽药残留研究等技术难点,实现了产业化生产。
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技术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吴崇友研究团队首创了油菜毯状苗育苗技术,培育出高密度、高素质、盘根成毯的油菜毯状苗,首创连续切块、对缝插栽的油菜毯状苗移栽机,解决了稻茬田黏重土壤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油菜高效率高密度移栽难题,攻克了油菜机械化的最后一个“堡垒”,在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8年我国十大农业科技进展
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
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陈惠哲研究团队创新了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模式,研发了配套播种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出苗系统,实现模式、装备与技术配套,解决了机插育秧关键环节出苗差、不整齐、烂芽死苗等问题,对推动机插育秧模式转型及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市应用超5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中641”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
棉花研究所张西岭研究团队培育的优质棉新品系“中641”与“宽早优”植棉新技术集成,2018年在新疆示范种植增产效果显著,纤维品质明显高于当地主栽品种,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韭蛆防治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应用
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团队依据各地栽培特点,进一步完善“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2018年,该技术在我国韭菜主产区推广应用473.9万亩次,攻克了韭蛆为害与“毒韭菜”顽症。
据介绍,为强化重大科技产出导向,激发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弘扬鼓励探索、求真务实和追求卓越的农业科技创新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了“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评选坚持“顶天立地”导向,立足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定位与优势特色,聚焦年度重大进展,严格制定评选标准,经全院推荐提名、同行专家通讯评审、院士专家会议评审、综合评选等过程评选出10项科技进展。
(第一农经整理)
转发0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