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发生角斑病怎么办?诊断病情了解发生原因,采取4招轻松防治

果蔬小灵通

2023-01-07 15:12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湘农计划# 

黄瓜生产中常见的叶部病害主要有3种,霜霉病、靶斑病和角斑病。这三种病虽然病菌侵染后都造成叶片出现病斑,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减弱或失去功能,从而导致减产,甚至拉秧绝收。但是,它们的病原菌却是不同的,在预防措施和治疗用药上不同的。有的菜农不知道这一点,见到叶部长斑就人云亦云,常常是打药不见效,甚至造成药害也没有治好病。


 
黄瓜角斑病是露地黄瓜和设施黄瓜生产中最常见病害之一,为害严重时,病叶率可高达70%左右。它具有传播速度快、造成危害大等特点,特别是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会造成大规模爆发和流行。在黄瓜生长季节,该病常与黄瓜霜霉病混合发生,从而加重为害。
一、黄瓜角斑病发病症状有哪些?
黄瓜角斑病是由一种叫做“丁香假单胞杆菌”侵染寄主所引起的,属于细菌性病害。因此,通常我们将该病称之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其中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但也可侵染茎秆和果实。
幼苗期症状表现主要是侵染子叶,最初发病时,子叶呈水渍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干枯。
成株期症状表现,叶片染病初期,病斑受叶脉限制,叶正面有时呈小型多角形病斑,叶背为浅绿色水渍状斑,逐渐叶面变成浅褐色坏死病斑。后期病斑逐渐变灰褐色,病斑中央干枯、穿孔。棚室湿度大或发生结露时,叶背面会有白色菌脓溢出,干燥后病斑出现白痕,形成病斑穿孔。


 
茎秆发病初期病部水渍状,有流胶现象,干燥后发病部位纵向开裂腐烂。瓜条发病时,病部流出浅黄色脓状物,内部变色或呈开裂状。
二、黄瓜角斑病是如何传播的呢?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丁香假单胞杆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尤其在24-26℃、相对湿度80%以上传播蔓延最快。通常种子携带病原菌,待种子萌发或幼苗出土后直接侵染子叶或幼苗,从而导致子叶或幼苗发病。大部分的病原菌主要还是随着残体入土越冬,第二年春再侵染植株。保护地的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助于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通过叶片、伤口、孔口等侵入发病,可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大田栽培时,在温暖、多雨或潮湿环境条件,发病较重;棚室栽培如遇低温、高湿情况容易发病。病斑的大小与湿度有很大关系,夜间如果湿度过大,那么病斑扩展得就大;相对湿度较低,则病斑也小;如果昼夜温差过大,也容易导致发病增重。
三、黄瓜角斑病怎样防治效果才会好?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做好防治工作。
1、做好选种消毒处理。首先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抗病品种较多,可根据当地栽培条件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其次是种子消毒,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洗净后晾干催芽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所携带的病菌。
2、努力营造病菌不适宜繁殖的环境。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黄瓜,大力开展膜下滴灌、膜下沟灌技术,这样可有效避免因大水漫灌而导致病菌因水而快速传播蔓延的现象。同时,应适时适量放风排湿,降低棚室湿度,不给病菌繁殖创造良好环境,从而抑制病菌猖獗。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实行与非瓜类作物2年以上轮作,避免重茬种植。


 
3、加强田间管理。定植前田间应重施发酵好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并将病穴周围撒入生石灰进行消毒,防止病菌蔓延。严格控制阴天带露水或潮湿条件下的整枝、绑蔓等农事操作,以免出现伤口导致病菌“趁湿”侵入。
4、及时开展药剂防治工作。发病前可用10亿活菌数每克解淀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800倍液或33%噻唑锌悬浮剂1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一般5-7天喷施1次,连续喷3-4次。
需要注意的是药液要均匀喷洒,轮换用药,降低抗药性,同时在瓜条期注意所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可以用药剂进行灌根。阴雨天要避免喷洒药液,可以喷施百菌清粉剂或中蔬微粉等。喷药前对中心病株要先摘除病叶病株后再喷药。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