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难题,在“2020年全部人口实现脱贫的大目标”之下,全社会投入一场脱贫攻坚战。其中,互联网的力量不容小觑。1月10日,在河北石家庄,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发布了周年成绩单。
在这次大会上,马云在会议中提出一个观点,农业本身大有可为,而未来的农业是数据农业、定制化农业和智能农业,未来农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来吃饭,用大数据来预判和决策。
“靠数据吃饭”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词汇。互联网的出现,究竟是弥合还是造成了更大的城乡差距,一直有所争论。长期以来,农民的学习、技能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身处边远地区,缺乏了解一线市场动态需求和信息的渠道,也无法根据需求来调整自身的劳动力支出结构,经济贫困与技术贫困的叠加,致使一些地区出现贫困再恶化问题。这恐怕就是长期以来“扶贫不易、脱贫更难”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可以说,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商行业的持续发展,最终将信息化革命带到了农民身边。现如今,通过智能手机,农民可以一键完成自家产品信息上传,与隔着千山万水的城市用户互动,通过手机应用提供的用户画像、千人千面等功能,更好了解用户需求,从而预判未来市场走向,做好农产品结构调整。
农民上网、农产品上线不过是技术脱贫的第一步,要想实现真正的“靠数据吃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在阿里巴巴的技术扶贫工程中,成百上千的工程师服务于广大农民,他们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成果,应用到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细节之中。
养殖种植产品的选择以及种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等,都可以实现数字化管理,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地质、气象等数据和八亿农民的人口、劳动力、耕作技能等数据,都能融合到一整套数据测算体系中,与电子商务已有的数据和技术打通,形成符合农村现实,同时又对应城市用户消费升级趋势的智能预测机制,最终结出让农产品品质更高、消费者获得更优质产品、农民真正增收的“三赢”果实,这就是理想中的新农业生态体系。
当然,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艰苦的投入与建设,如何让之前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由TOC(City,城市)转型至TOV(Village,乡村),能够兼容农民自身能力与需求并符合农村特色?如何让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加速推动八亿农民向农村产业商家的转型?如何让看似复杂的数据转换为农民看得懂、可操作的“知识快餐”?这一系列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
就如同当年的陶行知,互联网下乡、数字乡村战略,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电商下乡、资金下乡,更要承担起教育者、思想者、学者的多重新角色。不仅要在技术、信息层面实现对农民的启蒙,同时也要在农村建设中输入大量前所未有的文化、技能等,验证在城市及其他产业领域适用的技术、经验,是否同样可以在农村及农业领域通用,进而充分发挥自身才能,让新技术、新模式、新经济能够深入农村经济及农民自身发展过程中。
从昔日的“靠天吃饭”到未来的“靠数据吃饭”,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将赢来巨大的变革。这其实也是中国互联网科技、城市经济与农村建设深度融合的过程。需要各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更多互联网企业协同推进,让技术为农民脱贫、新农村建设所用,让数据成为智能化、定制化农业的土壤,最终让中国农业通过技术赋能获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让中国农民在未来可以挺直腰杆说:我们和城市人、大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可以用技术改变个人及家庭面貌、武装自己的思想、成就“在家遥控菜地鸡笼”的美好生活,这就是技术扶贫的长远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作者:楚天)
转发0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