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薛岳 通讯员 刘炳美 青岛报道
近日,记者怀揣着对胶州大白菜背后传奇故事的好奇,深入田间地头与相关企业,探寻这一蔬菜界“金字招牌”的成长历程与发展秘诀。胶州大白菜,不仅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更是中国农业品牌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胶州大白菜的历史底蕴深厚,远在唐代,便凭借出众的品质被选作朝贡之菜,打响了名头。1875年,它在东京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胶州有如此优质的白菜。
胶州大白菜能拿下中国驰名商标等30多项重磅殊荣,离不开科学的品牌运营策略。胶州市大白菜协会秘书长张琪瑄介绍,胶州市通过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六个统一”,即行业监管、基地认证、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包装标识、品牌宣传的全面标准化、规范化。近30年来,政府、协会、农户三方携手合作,政府主导方向、出台政策,协会紧密联动、组织活动、规范会员,种植户严格按标准操作,实现了种植与品牌的双向赋能,让胶州大白菜从普通蔬菜成长为知名品牌农产品。
胶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细的种植管理模式造就了大白菜“帮嫩薄、汁乳白、纤维细、味鲜美、营养好”的品质。胶州处于北纬36°00′—36°30′,紧挨着北纬37°黄金纬度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境内27条河流水资源充沛,土壤多为沙壤土、壤土,土层深厚肥沃,矿物质、有机质含量高,pH值呈中性或弱酸性,土壤肥力远超普通地块,此外,播种时机精准,立秋下种,90天左右的生长期刚好赶上昼夜温差大、下霜的时段,利于糖分积累。胶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胶州市秋季“胶州大白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种植户遵循“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原则,使用优质有机肥,关键期补施氨基酸水溶肥、微量元素叶面肥,优先采用农业、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胶州大白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形成年产值15亿元的产业链条。种植端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年产量达37万吨,82家7013亩认证基地品种多样,8家企业在种业研发上发力,育成“义和”“胶白”“胶研”等系列数百个杂交品种,167个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年制销种子约100万斤,占全国白菜用种量15%以上。加工端,青岛顺昌、恒孚等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顺昌将大白菜加工成饺子、冷冻白菜块,恒孚则深挖其营养,发现白菜帮具有抗乳腺疾病的功效。销售端,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线上以抖音直播、视频号带货为主,新农人成为带货主力,线上销售占20%,主打精品菜;线下与盒马、京东等直供,依靠固定客户群,产品畅销京沪穗等大城市,占80%的销量。
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储存运输易受损、成本高的挑战。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园艺作物科负责人迟秀丽表示,当地一方面改进专用保鲜包装,定制长途运输方案;另一方面,瞄准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趋势,通过精装菜拓展上升空间,抢占高端绿色食品赛道。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召开“2024年胶州大白菜物流销售创新降本增效洽谈会”,为胶州大白菜申请特色产业减免政策,将2024年大白菜运输成本平均降低15%,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借此节省了大量运输费,极大地促进了电商业务的开展。
展望未来,胶州市对胶州大白菜产业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种业研发上精准发力,丰富产品层级,完善生产管理规范,打造精品产业园,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同时,在国内广布销售点、入驻线上多平台,发挥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的优势,强化国际品牌认证、扩大出口。在品质提升方面,借助科技力量优化种植技术,培育更抗病、抗逆品种;品牌打造上,利用新媒体、农事节庆、展销会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宣传;销售渠道拓展上,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拓展社区团购、电商平台专属活动;加工板块,联合科研团队深挖营养,开发功能食品、预制菜等新品类,增加产品附加值。
胶州大白菜正向着全球优质农产品行列大步迈进,持续擦亮“金字招牌”,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来源: 大众网
转发0评论4